e融所总裁胡肖明:网贷对接央行征信,有利行业良性发展
【摘要】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央行将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网上信用环境,推动小贷公司、网贷机构全面接入征信系统,实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商等领域的信用信息覆盖。同时,今年初由央行指导组建并审批的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预计今年年底可逐步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央行将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网上信用环境,推动小贷公司、网贷机构全面接入征信系统,实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商等领域的信用信息覆盖。同时,今年初由央行指导组建并审批的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预计今年年底可逐步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征信全覆盖,健全网贷信用环境
征信是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之初就面临比较大的信用数据缺失问题。
数据显示,央行征信系统目前收录了约8亿人,但这之中只有3亿人和银行有信贷关系,还有多达5亿人对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缺乏信用数据参考。
在e融所总裁胡肖明看来,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大量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客户群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信息不对称加剧,欺诈、多头借贷、恶意违约、恶意逃债等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和非银行体系间存在数据分割的问题,如果网贷机构客户在银行并未有信用记录或者在其他多家机构同时借贷,那么很难判断其信用水平。
“如果这次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两方面共同发力,对金融行业构建完成的信用基础设施意义非凡。既有助于遏制类似多头借贷这类行业隐疾,对平台提升风控效率也极有帮助。”胡肖明说。
解决信用数据缺失难题,除了央行征信和市场化征信机构路径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也一直积极推进数据共享。2016年9月,中国互金协会开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从业机构提供信用信息的报送及查询服务,今年4月正式开通了共享平台在线接入申请。目前该数据共享平台已接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国美、苏宁等100余家从业机构,收录自然人借款客户4200多万个,借款账户累计1亿多个,入库记录4.2亿多条。
据胡肖明介绍,e融所也已对接了该共享平台。“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是对整个行业都有益的事情,而且加入的机构越多,信用数据共享的作用也会更强大。”
征信一票否决,风控能力决定平台实力
有研究报告指出,许多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坏账损失超过50%来源于欺诈,而身份冒用类欺诈占比最高,其次是团伙欺诈,以及账户盗用、恶意违约等。
在胡肖明看来,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应对这些风险,一定要有严谨的风控流程,严格的借款人准入条件。
胡肖明介绍,e融所自主搭建“太乙”大数据风控系统,从居住稳定性、工作稳定性、资产负债比、多机构征信记录等70多项维度考察借款人资质,并与同盾科技、百融征信、企查查、失信网、法海风控、法院执行网、三大运营商等众多三方数据机构开展合作。
“e融所对借款人的准入条件十分严格。”胡肖明介绍,e融所车抵贷的借款客户必须提供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采取负面一票否决制。“强信用、重贷前”,是e融所一以贯之的风控原则。
“随着征信数据进一步完善,未来e融所的风控体系将发挥更大作用。”胡肖明表示,未来e融所将面向车主客群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比如基于停车场场景的车位分期、基于车险场景的车险分期、基于商用车经销场景的商用车以租代购等,深度挖掘车主客群的需求,全面覆盖车主金融生态圈。

企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