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IPO承销入账23亿 科创板企业占大头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虽然新股IPO审核通过率近期持续走低,但整体来看,7月份投行首发承销收入不减反增,其中科创板贡献超八成。

  蜜蜂蜜  ·  2019-08-05 12:30
券商IPO承销入账23亿 科创板企业占大头 - 金评媒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虽然新股IPO审核通过率近期持续走低,但整体来看,7月份投行首发承销收入不减反增,其中科创板贡献超八成。

近期,新股IPO审核通过率走低,创业板出现连续四周6家上会企业全部被否。相比之下,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过会率高达100%,无疑令人艳羡。

Wind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共有27家券商参与37家企业首发上市,承销保荐费用共计23.42亿元。其中,科创板25家企业贡献超过八成。

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和注册制推出后,从拟上市企业层面,大大激发了企业IPO的积极性;审核政策方面,从过会企业可以看出,监管机构确实是在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理念,不再一刀切,针对很多具体问题,通过多轮问询,让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把实际情况说清楚。”

IPO通过率再走低

今年7月,第十八届发审委共审核IPO申报企业11家,其中4家被否,7家过会,过会率为63.64%,创出年内新低。

自第十八届发审委履职以来,今年3月份A股IPO过会率为87.5%,4月份升至93.75%,5月份冲上高点100%,6月份降至70.59%,7月份进一步下滑至63.64%。

在被否决的企业中,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成为“重灾区”。今年以来,有13家拟IPO企业被否,其中10家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6月份以来,创业板拟上市企业被否数量达到9家,占比达到90%。

受近期持续走低的IPO过会率影响,7月份除去科创板项目产生的相关收费,券商投行首发承销费仅为4.6亿元。

科创板贡献超八成

不过,整体来看,7月份投行首发承销收入不减反增,其中科创板贡献超八成。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共有27家券商参与了37家企业首发上市,其中包括成功登陆科创板的25家企业。首发承销与保荐费用共计23.42亿元,其中科创板项目承销费用共计18.82亿元,占比达80.36%。

这也印证了分析师关于科创板对投行收入带动作用的预测。广证恒生分析师赵巧敏在研报中表示,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的发行费用总额达22.98亿元,平均发行费用达 9193 万元,剔除中国通号后,总体发行费率达 8.73%。发行总费用中,投行保荐机构共收取18.82亿元,平均承销保荐费用为7529万元,高于今年以来新上市A股企业的水平。

从承销保荐费率来看,25家科创板公司的平均值为6.85%。其中,承销保荐费率最高的为心脉医疗(10.46%),最低为澜起科技(1.27%)。

上述券商投行专业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短期内,科创板对于券商肯定是个利好。从承销费率来看,相比其他板块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跟投制度的存在,未来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跟投退出时能否获得收益、避免亏损,风险比较大。

最严现场检查

为了缓解审核压力,进一步缩短审核周期,证监会日前启动了新一轮IPO现场检查。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进一步指出:“瑞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事件一出,可以想见监管机构对于中介机构的审查将日趋严格,包括现场检查的力度,特别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下,中介机构的责任在增大,面临的监管压力也必然加大。”

实际上,早在一个月前,便有消息传出,近期监管层将要开展IPO财务现场检查工作。涉及对象除了拟上市企业,也包括中介机构(券商、律所、会所等)。

有投行人士表示,此次是证监会组织的对特定公司的检查,即预审员对认为需要检查的公司启动现场检查工作,这意味着检查将更有针对性,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核查”。

证监会于7月12日宣布,已启动44家在审企业的现场检查工作。据披露,证监会在近期对申请首发企业日常审核及现场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少计相关成本费用、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内控基础工作存在缺陷、未如实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等问题。

证监会表示,将通过现场检查与日常监管联动,进一步促进首发申请企业规范运作。同时,在今年年初,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提到,证监会将坚持增量和存量并重,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全程监管,实现市场化优胜劣汰。

此轮检查涉及面较广,在这种背景下,多家企业已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分析其原因,有券商投行专业人士指出,撤回材料的企业中,并没有财务数据明显不达标的企业,也就是说,撤回材料的企业可能存在其他问题,监管层的要求更高了。此外,随着现场检查的不断深入,存在问题的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也不断被曝光。

有市场人士表示,IPO发审委仍将保持严审态势,审核标准也未曾放松,那些达不到发行条件却抱着闯一闯态度的企业,最好尽早撤回材料,不要抱侥幸思维。甚至有资本市场政策研究专家呼吁,不妨对每家IPO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都进行现场检查。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蜜蜂蜜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