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业绩飞涨 严监管两大风险或集中爆发
【摘要】去年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实现爆发,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步入十亿俱乐部。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扭亏为盈。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获取和流量获取成为推升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业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高杠杆、共债等风险。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去年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实现爆发,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步入十亿俱乐部。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扭亏为盈。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获取和流量获取成为推升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业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高杠杆、共债等风险。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来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浮出水面。去年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实现爆发,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步入十亿俱乐部。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扭亏为盈。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获取和流量获取成为推升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业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高杠杆、共债等风险。
两家步入十亿俱乐部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已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披露。招联消费金融与捷信消费金融去年净利跨越10亿元门槛。
2017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同比增长171.6%;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266.97%。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净利润超过10亿元。截至2017年末,捷信总资产878.8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132.36亿元,较2016年的63.93亿元增幅为106%;净利润10.22亿元,较2016年的9.31亿元增幅为9.8%。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行2017年年报中未查到中银消费金融全年业绩。不过半年报披露,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25.73%;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192%。
马上消费金融成业绩“黑马”。该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46.68亿元,是2016年的13.4倍;净利润5.78亿元,是2016年的88.6倍。
2017年,苏宁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62.26%;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资金和流量成“命门”
不过,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分化较为明显,除了上述几家外,不少消费金融企业净利润在亿元及亿元以下。
例如,中国华融旗下华融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1.0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邮储银行旗下的中邮消费金融也在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6775.13万元。2017年海尔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总资产57.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5.74%;净利润4769万元,同比增长7.53%。中原消费金融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040万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成本以及流量获取成为影响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在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看来,资金成本对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影响较大。他指出,在消费金融领域,监管机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这就导致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首先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性,这样实际上会导致行业整体的资金成本上升。
而银行系消费金融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去年招商银行审议通过了《关于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同意给予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0亿元,授信期限1年。此外,招商银行于2017年12月31日,为招联消费金融拆放资金27亿元人民币。
捷信消费金融则热衷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下简称“ABS”)。据Wind资讯数据,捷信3月初发行了一支规模35.99亿元的ABS产品。据悉,这是捷信金融今年发行的第一支ABS产品,也是其第7支产品,此前已发行6支产品,规模约127亿元。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去年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也推升了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增长,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ABS、信托、助贷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的募集,扩大业务规模。
在流量获取方面,招联消费金融主打纯线上贷款模式,在支付宝、腾讯信用等互联网渠道获客和放贷。捷信消费金融则是“驻店式”、重资产的线下贷款模式,目前也正在发展线上渠道。马上消费金融去年也与各大主流线上平台展开全面合作,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58同城等。
严监管下风险凸显
但业绩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有分析人士提示应关注消费金融企业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季表示,在相对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过度授信、多头共债问题凸显;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不良率约为4%,远高于银行的不良率水平,随着国家对非持牌机构及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整治,重流量、轻风控的模式将难以存续。
陈嘉宁表示,在高杠杆给消费金融带来更大业务规模和收益的同时,确实也增加了机构的风险。实际上,根据相关规定,各个金融机构都有一定的杠杆比例限制,但是各个机构也会通过一系列交易结构的设计(ABS或者助贷模式)来提升杠杆。如何去规范和平衡业务规模与杠杆风险,是消费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杨少康)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刘双霞

莉莉财经



- 周评:黄金持稳剑指3100、原油多空博弈待破位
- 情报 | 字节跳动已开启裁员;小米注销网络小贷牌照;富途控股推迟港交所上市
- 情报 | 蚂蚁消费金融发生工商变更;谷歌Stadia云服务被关闭;腾讯申请微信刷掌新商标
- 情报 | Meta本周启动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推特每天亏损近3000万元;许家印7亿港元山顶豪宅被建行接管
- 情报 | 寺库公司被立案调查;钟睒睒再度成中国首富;吉利拟与雷诺成立合营企业公司
- 情报 | 华为回应P70预售时间曝光;恒大地产涉嫌欺诈发债208亿;茶百道计划4月在港交所上市
- 情报 | 字节跳动与摩根大通合作将进军支付领域;粉笔港股上市发售价每股9.9港元;恒驰5将推送首次OTA更新
- 情报 | 京东进军餐饮外卖业务;法拉第未来计划2025年在国内开设工厂;百度90后程序员删改数据库被判刑
- 情报 | 腾讯地图宣布PC端将停止服务;大众汽车再度出售保时捷股份;58同城所持4440万股权被冻结
- 光年速递 | 理想汽车公司成被执行人;宗馥莉再接手宏胜集团旗下公司;百川股份回应厂房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