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火爆背后隐藏的危与机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现金贷和P2P网贷一样,它们都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应市场需求而生,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去做。

  企业新闻  ·  2017-10-19 17:20
现金贷火爆背后隐藏的危与机 - 金评媒
来源: 未央网 小泰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现金贷和P2P网贷一样,它们都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应市场需求而生,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去做。

近段时间,随着趣店、拍拍贷、和信贷等三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将赴美上市,现金贷这一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正在成为时下的互金热点。有分析称,中国目前现金贷平台已多达上万家,行业进入爆炸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对于现金贷,业内却有两种极为对立的观点,一批创业者和投资人坚决不碰现金贷,认为商业模式“原罪太重”;而另一帮创业者,却趋之若鹜,纷纷转型现金贷,生怕错过了一波红利。

为什么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而对立的观点?现金贷和P2P网贷一样,它们都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应市场需求而生,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去做。但在中国几乎一切都在“向钱看”的商业化浪潮中,现金贷的发展也是泥沙俱下。有诚实的经营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用户体验,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海量而及时的现金借贷服务,赚取了丰厚利润;但也有经营者,看到庞大的市场需求,想到的只是钱和暴利,不管技术、不提升用户体验,只想通过高利贷形式来做现金贷,自然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如此,业界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也不足为奇。

事实上,现金贷在国内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需求决定市场。中国有近14亿人口,但在央行征信中心收录的8亿人数据中,只有3亿多人拥有有效的借贷数据,而剩下的5亿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换言之,中国目前仍然有5亿多人没有从传统银行那里获得相应的金融借贷服务,这些人中绝对多数是蓝领、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事情,有着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他们没有有效的征信记录,基本上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这5亿的庞大群体,正是现金贷、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所要服务的小微群体。

二、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征信为海量小额贷款的线上发放提供了可能。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得益于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金融核心是风控,而风控的关键在于权威的大数据征信体系。以蚂蚁金服、财付通、京东金融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正逐步将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不断尝试解决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命题——风险控制,并且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比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和阿里的小额信贷,其发放都是基于大数据征信技术。海量现金贷的发放,也是依靠这些信息技术来实现。

三、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为现金贷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市场空间。据美国Zenith最新研究报告,到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13亿人次,位居全球第一。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通过智能手机来解决日常衣食住行中的问题,包括借款和投资。另据虎嗅网报道,在App Store中输入“借款”或者“现金贷”,APP搜索结果都超过了600个线上借贷公司。这两组大数据,充分说明现金贷市场有着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不过,现金贷最近两年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士对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提出质疑,甚至认为这个行业就是传统小贷、高利贷的全面互联网化,并开始线上线下同步蔓延。对此,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现金贷也一样,既有市场机遇向好的一面,也有隐藏着危机的一面。具体的讲,现金贷里面所隐藏的危机,就是从业者只想通过现金贷来急速发财,只看到现金贷所带来的暴利,而忽视金融核心的风控问题。

目前,国内现金贷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少让人担忧的局面。比如,只要一个认证的手机号,就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现金贷,忽视风控;又比如,据统计,有的现金贷年化利率超过100%,一些极端的甚至高达600%;还有,目前现金贷平台坏账率普遍在20%以上,很多平台往往通过不合理的高利率覆盖高坏账率,导致平台无视贷前风控,随意放贷。这些,都是现金贷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从业者不遵守诚实经营,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所产生出来的负面效应。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从业者不认真对待和解决,现金贷极有可能步校园贷的后尘,被政府严格整治和监管

关于诚实经营与发财的问题,《圣经》中有句话说:“诚实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发财的,不免受罚。”这一经文告诫我们,诚实经营的重要性,而那些想要急速发财的人,必定会受到市场或法律的惩罚,这或许就是现金贷火爆背后所隐藏的人心危机。也正如互联网金融专家薛洪言所言,金融业务不同于其他,火爆往往不是件好事。金融业务始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线性的,而金融业务的发展则可以是指数级的,从趋势上看,二者总是容易出现背离。当一类金融业务变得“火爆”时,往往意味着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线性增速,便出现了脱实向虚,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编辑:田跃清)


来源: 未央网 小泰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新闻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