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糙理不糙,90后CEO温城辉说得没错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保持组织有流动性的健康生态,在寒冬及时保存实力,作出业务调整,都是无可厚非正确的决策,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裁员决策。

  于斌  ·  2017-03-30 17:10
话糙理不糙,90后CEO温城辉说得没错 - 金评媒
作者: 于斌   

创投圈还在经历寒冬,不少创业公司都开始选择精简人员来缩减成本或者进行结构性业务优化。在贝贝网被爆出裁员,“十分钟走一个”之后,成立于2014年的礼物攻略和导购应用礼物说主动公布了裁员计划,表示裁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家在2015年4月完成了3000万美元B轮融资的创业企业,在自家的公众号上发布了CEO温城辉关于裁员的内部信。

内部信中,温城辉表示加入创业公司本身即是一种赌博,“创业公司不可能为员工提供安稳的工作环境,分分合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温城辉认为,在礼物说这类创业公司,没有一天会是安稳的。员工如果需要安稳的职业生涯,可以直接选择大公司。互联网行业很多事情的窗口期只有半年到一年,创业公司没有办法像BAT一样提供安稳进步的环境。“不想把钱烧的差不多了,再去慌忙地找投资,没前景的业务得马上砍掉,不给自己留有后患,有流动性的生态才是健康的。”温城辉在内部信中说道。

看到这封内部信,我很替这位93年的CEO担心。保持组织有流动性的健康生态,在寒冬及时保存实力,作出业务调整,都是无可厚非正确的决策,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裁员决策。可以预见的是,一大批网络批评已经在路上,或者已经发过一轮炮弹了。批评的论调大概会集中在“创业不易,但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员工”,“说裁就裁,不为员工负责”,“招人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说让你滚蛋就得滚蛋”这类论调里。

为什么创业公司裁员总是会被骂?

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效益不好裁员,组织调整在各个行业都已经是常态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家对于创业公司裁员,会特别的难以接受,一言不合就要开始攻击呢?

和不少圈内圈外人聊了一圈之后发现,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失衡。从根子上来说,大部分人还是对于创业公司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并不限于不好的那部分,太理想化的看待创业公司,也是一种刻板偏见。在媒体长篇累牍的“造富神话”和一朝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故事轰炸下,对创业公司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高于现实的期待遇到残酷现实的时候,往往更加难以接受,也更容易产生“上当受骗”,或者“创始人坑人”的认知。

说起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大部分人有几个两极印象。刚开始创业,穷苦艰难,成功了,财务自由,壕。这些信息就传递了大量的偏见。一个是,你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你是用现在的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和待遇,以及更长的工作时长更多的付出,来拼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对这个光明的未来的期待是“能带来高额回报的股票、期权、分红……”。

那么现实情况呢?我们看到的创业故事,往往讲述的是创始团队的故事。我们要清醒的认知,创始人们早期艰难岁月,以及成功后的种种,并不是代表创业公司所有员工。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创业氛围下,大部分,注意,我说的是大部分员工,加入创业公司,基本上在薪酬待遇方面,都要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吸引人才加入,不少创业公司可以说是一掷千金。

之前媒体就报道过一轮,程序员的工资,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潮的推动下,翻了不少番。就像南方日报曾经有一篇文章里提到,从2012年到2015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内一些重要岗位的薪酬增加了60%-70%。为了留得住人,不少创业公司也是想尽办法提供各种福利。可以说,大部分的员工,在正规的创业公司,工作的付出和所得,并不失衡。反而上升通道和待遇,会随着公司的逐渐成熟稳定不断的有提高。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对于人才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行业,高新行业的人工成本可以说是水涨船高的。融资环境好的情况下,不差钱,对于一些需要长线做的业务线可以给予资源和支撑,慢慢探索,公司养得起人。但是,一旦遭遇资本寒冬,整个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裁减不是核心业务的支线,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当然是首选。对于公司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被裁撤的人员来说,像是温城辉说的,不浪费同志们的青春。在没有公司资源支撑的非主营部门,困难时期不挣钱,呆着几乎没有发展。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是有人很难接受被裁员呢?归结到最后,还是两个字在作祟——稳定。到了一定年龄,需要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上下班时间,来支撑起一个个稳定的家庭。习惯性的会抗拒变化。

但是,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度不稳定,快速发展,一不小心就会被抛下的时代。

这个时代,职场上最不能追求的,就是稳定。

铁饭碗时代已经过去,跳出职场舒适区

对于铁饭碗的期待,中国人代代相传,骨子里总是有一点执着。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岗位都是铁饭碗,能保障可以干一辈子。老一辈退下来了,儿子女儿还能接着去上班。工作岗位还能“世袭”。

这种“铁饭碗”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马上要成为老黄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迭代加速,已经加速了整个社会就业的流动性。稍微注意一点新闻的人,大概都能够感觉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现在连最财大气粗,最稳定的“单位”政府都提供不了“铁饭碗”。公务员要改成聘任制,事业单位编制全部都给取消了。政府的铁饭碗都没得端的年代,还能指望企业给保障一生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太幼稚。

温城辉在公开信里说,如果你对一个具备流动性的生态感到害怕,就不要来创业公司,去BAT好了。我想说,少年,BAT也做不到保证安稳,即使能够做到,企业也不会这么做。微软,是大企业吧, 但是今年一开年,微软公司就宣布要裁掉700名员工,还宣布计划在2017年6月之前裁员2850人。在这之前,微软已经裁员了2.5万人。BAT阿里采用的是末位淘汰制,华为也会定期做人员结构优化。

有人要说了,裁员受伤的基本上都是基层员工。那么,你以为做到高层就能够逃开裁员吗?路透之前报道,欧洲最大的银行汇丰控股已开始裁减约100个高级职位。这次裁员波及汇丰全球银行及市场部门的总经理及负责人级别的高层。做到中高层,一样也逃不过被裁。

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岗位会越来越不稳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创业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和华为、阿里一样,末位淘汰、定期进行人员结构优化。“保持狼性”,“保持永远有新血液的进入”,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最好的保持进步前进状态的方法。裁员的危险不只会在一些创业公司。在越来越不稳定的职场,跳出舒适区,保持学习和进步的状态,让自己保持竞争力,才是无惧裁员的最佳应对。

理性看待工作和裁员这件事

温城辉在内部信里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的认可。

他说,“我一直很反感农耕和工业文明里的卖身契文化,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个体,公司只是大家联盟的一个形式,分分合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我很赞同。在一个各种资源流动都加速的时代,工作岗位和人员之间,其实本质更倾向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配置是流动的,只要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合理的契约,按照契约条件,双方就可以随时进行双向选择。员工可以觉得公司不行离职,公司也可以按照战略需求裁员。当然,这是建立在双方都有契约精神,不管离职还是裁员赔偿都按照合同和法律走的情况下。

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作契约的建立,是公司这种组织保持稳定性,进行持续产出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模式正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时间的连接方式不断被突破。在不久的未来,可能固定工作和裁员这些事,也会成为历史长河里面的昨日黄花了。按需对接配置,一个人服务多个公司,生产力效率提高的情况,将会越来愈多的出现。“合同工”、“正式员工”这样的约定服务模式,也会被更灵活的自由职业等工作方式替代。这种变化会有多快成为常态,谁知道呢。

“变化”,“越来越快的变化”,“动荡”也是马云在湖畔大学第三期开学的演讲里不断提到的。他说,“整个社会在未来三十年到五十年是天翻地覆,每次技术革命出来的时候,造成的很多思考方法、做事的方法、组织的方法都会变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组织方式是以工厂,第二次技术革命出来,能源革命出来,以公司壮大,这次技术革命,对于公司的架构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司的架构涉及到文化、人才、结构,全部都会变化。”

标准化,规模化,将会逐渐被解构。而将要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超过想象的变化,对于公司还是员工个人来说,带来的都绝不是稳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于斌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新财富时间》连线嘉宾,江苏电视台财经评论嘉宾,国家域名注册服务监督员,美国格理集团专家,美国格尔曼集团专家。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