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否成为解决创投困境的良药?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角色,精英中的精英,掌握巨额财富,躲在资本丛林深处,随时出手捕获“猎物”。

专栏作者     赵妍昱  ·  2016-11-22 09:00
互联网能否成为解决创投困境的良药? - 金评媒
作者: 赵妍昱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角色,精英中的精英,掌握巨额财富,躲在资本丛林深处,随时出手捕获“猎物”。相较于其他金融业,现代创投诞生的时间并不长,至今在我们的金融体系里,它还属于另类投资的范畴。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多威特和一批新英格兰地区的企业家成立了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开创了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先河。中国创投则是在1998年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元年。经过了十多年发展,截至2016年6月底行业规模的顶峰时期,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11168家,私募基金从业人员40.25万人。此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内部如何运作一直很难为外人所知,2007年PE巨头黑石基金上市,向世人的打开了PE运作的黑匣子。让我们抛开这些复杂的因素,以一个单纯的眼光重新审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门“生意”。

创业投资就是对非上市的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的企业权益性投资,投资的目的并不是控股,而是对企业进行资金或者其他资源的帮助,促进其成长,最终通过股份的退出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因此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核心能力在于不断地挖掘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在公司价值被市场认可之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自己手中的公司股份获得盈利。在这个过程中,私募基金管理人凭借所掌握的资金和资源扶持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发展,同时也是私募股权基金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中的机构面临的情况比这个过程要艰难的多。

信息的低效传播

前段时间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做VC了》被业内讨论得沸沸扬扬,说实际上做VC拼的是社交能力,获得的信息越多,寻找到好项目的概率就越大,此言不假。我们的大型的机构正在使用人海战术,通过雇佣更多的初级投资经理透过人际关系网络或者满世界地跑会看项目来尽可能地扩大搜寻好项目的范围。有趣的是,很多项目方为了获得融资也在满世界地找机构。项目方往往也是通过人脉或者FA这样的中介机构来寻找适合的投资机构。过去的资本与项目方的连接靠的就是这样精英化的运作方式,但是同时也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方式。在融资者与投资者互相寻找的过程里,二者信息的互配呈现出低效的、随机的状态,而且这种状况仍然在延续。有个笑谈说一个研究员每年的飞行里程可以绕地球几十圈,这就是信息收集方式的落后所带来的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投融资成本的升高。

机构里的生态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个人色彩极强的组织,往往规模不大,机构的一把手往往决定了这个机构的发展高度,如果离开了沈南鹏,可能红杉就不再是红杉,如果没有了张颖,经纬就不再是有情怀的经纬。机构的制度安排同样如此高度集权。从挂牌的投资机构的股权结构来看,单祥双一人持有中科招商超过65%的股权,郑伟鹤、黄荔夫妇合计持有同创伟业超过七成的股权,王林江和李国祥合计持有天堂硅谷超过49%的股权。而同创伟业的其他合伙人股权在1%到5%之间;而硅谷天堂多位董事总经理的股份都不到1%,中科招商的多位副总经理如郑超等人,持有公司不到0.1%的股权。即使合伙人文化较强的九鼎,企业的大部分股权也集中于少数几位合伙人手中。

利益的分配情况也大体如此,一般而言,对于GP所得的20%的绩效分成,目前普遍的分配原则是3个1/3;第一个1/3给做项目的合伙人及团队;第二个1/3给所有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库;第三个1/3留在基金里,或者是分一部分给基金当中具有其他功能的人。机构的利益分配并不是多劳多得,而是根据资历进行分配,这种利益分配机制并不利于激励有才华的年轻人。因此越来越多有经验的投资经理离开原来的机构自立门户,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募资难的通病

继黑石资本之后,KKR、凯雷也相继踏上了公开上市的道路,在中国,九鼎投资开了挂牌新三板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本土机构也开始公开上市。这些私募机构上市背后的动因显而易见,长久以来私募股权公司的软肋之一便是资本结构缺乏持久性。像黑石这样手握巨量私人资本的巨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体量更小的基金了。

人民币基金缺少成熟的募资市场一直的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展的痛点。通过其他渠道如财富管理公司、私人银行等渠道募资,高昂的渠道费用在挤占基金管理人的盈利空间。据媒体报道,一位曾经在诺亚财富发行产品的PE基金人士表示,诺亚财富对PE基金收取一次性的2%的首年佣金后,在基金存续期间每年收取约1%的LP维护费用,对于一些小型的PE基金则条件更为苛刻。

募资的不易不仅影响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更会影响到管理人的投资决策。手握巨资的LP参与到投资决策的现象已不鲜见,如中科招商的双决委制度,政府引导基金对投资收益或项目选择等特殊要求。

不赚钱的生意

一般而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管理费收入及基金退出后的收益分成,理论上说,PE机构首先向LP(出资人)募资,募资后每年按照认缴金额或实缴规模收取一定管理费,基金到期后,如果PE机构达到事先约定的条款(比如年化收益超过某个基准线),那么则从资金的净收益中分一定比例的carry。最为常见的结构是:2%的管理费+20%的carry。通常管理费收入只是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营,机构盈利的主要应当源于收益分成,现实情况是我们大部分机构的收入中管理费却独占鳌头。在新三板挂牌的VC/PE投资机构的收入结构中,只有九鼎投资在2014年项目退出收益分成达到26.9%,其他四家机构的项目退出收益占比均不足10%。同创伟业的基金管理费收入占比更是超过95%。在管理费空间不断收的挤占、投资成本不断升高、项目退出困难的情形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逐渐成为了“不赚钱的生意”。

以上种种也开始让人们开始思考这个一直在评估其他公司商业价值的精英投资机构,它的商业形态是否到了需进行内部变革的时候。近年来,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我国的创投业都出现多种新业态。比如股权众筹,创业投资+孵化器(创客空间),科技地产+创投,还有即将出现的一人创投公司等,在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中,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应当是其中发展得最为迅猛的一类。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彼时还被称之为股权众筹)从2011年由美国引入中国,通过互联网手段优化传统的私募股权投资的想法开始在许多有先觉的创投人心中萌发。笔者作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的实践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所遇到的问题。

打破中心化的机构生态

从股权投资的全过程来看,投资是由许多个中心节点组成的,我认为归纳起来,有三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节点:创业者、专业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创业者本身是投资价值的创造者,投资人的价值在于利用其专业能力判断出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并利用自身或者外部资源,为项目的价值增长提供辅导,辅助项目的成长,财务投资人在投资过程时,通过让渡自己的资本谋求未来更高的回报。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源于我们机构在整个投资中承担了过多的职责。不仅需要挖掘好项目,还需要解决募资端的问题。

其实融资方的融资需求和个人财务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我们的LP类型多样,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否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将资源导入并通过相应的规则完成这些需求的快速匹配,而不用在过程中耗费太多的成本,使得投资成为一个自行运转的生态。

合理的利益分享体系

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体系是这个生态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创业者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并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费用。领投机构和个人跟投者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分享者,领投机构通过专业能力识别并且辅助企业的成长,个人跟投者通过让渡他们资本的时间价值给予企业成长的资源,因此他们能够分享部分企业价值增加所带来的收益。

解决信息高效匹配的问题

当平台汇聚众多资源时,我们需要解决是海量信息的需求匹配问题。很多人质疑投融资双方信息的互配是一个非标的对象,很难通过标准化的处理这样的海量数据。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知道,这些看似繁复的信息是可以整理的。就如现在运作已经非常成熟的互联网站,男女双方对伴侣的要求也是非标准的,但是其中是存在可整理的信息,比如年龄、身高、职业,这些基础信息完全可以在前期做相应的处理匹配,然后通过后期的安排增大匹配成功的概率。在投融资的信息匹配方面已经有机构做了互联网化的尝试,比如华兴资本,在创业者与机构的对接方面已经走出了很大一步。

现在的创业投资的环境已经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创业者的数量、企业并购投融资的需求已经有了爆发性的增长,我们的股权投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壮大,从业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季度扩充,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富有个人和家族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这些都为股权投资业务的规模化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以一种更为高效、经济的手段完成这些资源的链接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我们投壶网做股权投融资互联网化的探索的的最大动能所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赵妍昱

投壶网CEO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