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窥探记(中):百家争鸣的时代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消费金融能不能成,关键还是看风控、场景乃至全网营销这些缺口能不能填。

  七月的MiuMiu  ·  2016-11-06 08:55
消费金融窥探记(中):百家争鸣的时代 - 金评媒
作者: 七月的MiuMiu   

从2013年提出“去产能化”、“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似乎调转方向,进入了我们所谓的“新常态”进程中,由此也开启了消费金融全新的发展局面。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对于消费金融在中国可能实现的市场进行了剖析。而尽管面临着野蛮生长下的相对过剩和恶意竞争,消费金融这块“蛋糕”仍然抵挡不住众多“食客”的哄抢: 

一、老人上战场,银行欲逆袭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未来将成为商业银行相当重要的资产业务,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块业务也被认为是留给银行的最后一道盛宴。

银行长期以来崇尚企事业单位的作风显然为它带来了前进路上的“陷阱”。截至2016年4月15日,各大银行相继发布了2015年年报,报告显示,2015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43%。受店大欺客、改革步伐缓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根本体系已产生了贵族化、模式化、逐利化、中心化和异化的发展倾向。可以说,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上的铺展,银行业的危机将会不日而至。

但从目前来看,银行业在消费金融市场当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过往的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分期,甚至个人按揭贷款业务,这些都在大口径的消费金融领域内。而2015年下半年以来,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国有银行巨头也如约定一般,纷纷打响了消费金融的反击战。

2015年6月18日,工行建立了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主管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以“融e购”商城作为场景平台,通过逸贷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最低100元,最高30万元的消费信贷业务。而建设银行瞄准信用卡用户,也利用其信用消费习惯和较好的信用记录,开展消费分期付款业务。目前,建行分期合作商户已覆盖汽车加点、数码珠宝、建材百货、旅游留学等多个领域。

除四大行以外,中小银行也展现出“野心勃勃”之势。民生银行推出了“公喜贷”、“薪喜贷”这两款分别针对优质机构客户的正式员工、民生银行代发工资的客户,以公积金和工资作为担保的消费贷款产品。而南京银行也推出了诚易贷、购易贷等产品,更是提出了“信贷工厂”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银行在有效解决“用户消费粘性不足”、“与信用卡业务过于雷同”以及“运营管理困惑”几大问题的前提下,拓展消费金融的机会还是相当充分的。

二、新玩家上线  消费金融公司搅风云

虽然从2010年第一批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挂牌成立至今,总共只有15家公司成功取得了消费金融牌照,但消费金融公司的“抢食”节奏一直不容忽视。而整个消费金融市场也处于快速扩张期,如何能在不牺牲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迅速占据市场份额,也是众多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

捷信、北银等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刚开始运营时,主要通过手机、家电实体店驻点获得及时发放贷款,通过账户管理费、利息、手续费等获取相关收益。而近期,众多消费金融公司也正在通过创新不断改善用户体验。

2015年,捷信与迪信通、苏宁等全国知名零售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6万个服务网点来对接消费者的贷款需求。捷信不仅推出了一系列基于房产消费的贷款和大学生贷款,更出台了“15天犹豫期”的全新服务条款。办理了捷信贷款产品的消费者,在15天内无论任何原因需终止合同,只需归还本金即可。

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更是建立了基于消费链的全覆盖体系。在上游,苏宁面向供应商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在中游,苏宁上线了为苏宁售后、物流等服务商提供保险计划的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及“零钱包”基金销售业务;而现在则是立足海量用户和海量商品布局完成下游的消费信贷布局。

但热火朝天的景象也难以覆盖消费金融公司几大硬性劣势:1.申请牌照门槛较高,难以达到“百花齐放”、快速发展的速度;2.相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额度及操作体验仍未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3.征信体系缺乏、资金来源匮乏的现象加大了业务风险;4.人才基础薄弱造成了运营管理缺乏系统化的局面。

三、场景优势切入,电商企业欲控全局

电商切入消费金融,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控制了中低收入群体中年轻人的线上消费,而相较于中老年人和富裕阶层,这些年轻人也更愿意提前消费,恰好是消费贷的目标客户。仅2015年,阿里巴巴交易额便达3万亿元,京东也有3000多亿元。

而对于用户而言,电商消费金融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分期免手续费等优惠政策,既然消费金融、信用卡乃至现金消费花出去的钱是一样的,那么衡量的标准就是那个产品更加合适、便捷了。在这点上,电商消费金融产品对于用户的拉动更加有效。以京东白条为例,上线仅半年时间,用户使用白条的消费月订单已增长了33%,金额增长为58%。

虽然余额宝作为投资渠道,已不具备竞争力。但1亿的用户数量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仍然无疑是资质优良的资源,因此,阿里巴巴不仅通过给予余额宝用户各种“特权”来盘活这部分用户,也让余额宝成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

用户在传统消费金融的贷款额度取决于个人信用和综合评定。而余额宝接入购物环节后,用户在余额宝存入的钱就是借记资金,通过将这笔钱冻结、用作分期付款而省区烦冗的信用评定环节。而在场景塑造上,阿里巴巴也依托自身丰富的消费场景,先后推出了天猫分期购、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产品。不仅打通了网购平台,更是以芝麻信用分作为判断依据完成整个出借信息采集,形成行为场景闭环,更好地反哺自身的征信体系。

而京东则与阿里巴巴模式不同,以平台合作模式为主。2014年,京东金融推出“京东白条”,为消费者提供赊购服务。打通了京东体系内全球购、众筹、租房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产品。而2015年京东也全资收购了分期乐购物消费金融平台,分期乐旗下也仍有P2P网贷平台桔子金融,为分期乐提供资金来源。

四、P2P网贷的“消费金融梦”

在消费金融井喷发展且坏账率远低于企业贷的诱惑下,已有超过90%的P2P平台杀入消费金融市场,而这也引发了行业内严重的资产荒和产品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P2P平台迟迟未能接入征信系统,客户信用情况在各家平台间也是彼此割裂,反倒加速了风险的堆积。总的来说,P2P平台介入消费金融,优劣势也十分明显。

优势:P2P平台一般都有相对充足的资金,融资能力较强,规模处于一线梯队的P2P平台已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实力投资者,较容易地实现无缝转型个人消费贷。

劣势:绝大部分P2P平台涉足消费金融时间补偿,无法构成“购买-风控-分期服务-还款”消费场景的闭环。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利息率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以往P2P平台向投资者展现的高回报形象。

而现有的P2P平台本身仅具备借贷与理财功能,与其单独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不如对接电商平台,以形成“消费+信贷+理财”的新的闭环模式。

2014年4月,宜人贷推出了个人贷款“极速模式”,面向具有“充分互联网行为”的人群推出手机借款业务,实现了无需提交借款人的财产证明和信用报告,只需简单操作授权数据,就可对申请者信息进行审核并授予额度的快速服务。而P2P平台与消费平台的合作,也被视为是P2P资产血液的重新焕发。

可以看出,在消费金融这块“蛋糕”究竟给谁吃的问题上,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企业以及P2P平台,都各有鲜明的优劣点。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仅仅是产品体验的进化和消费习惯的蜕变,但对于各大从业者来说,却是更深入的风控、场景乃至全网营销的问题。

所以,消费金融能不能成,关键还是看这些缺口能不能填。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七月的MiuMiu

5年金融媒体人、文字工作者。从事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新媒体、内容运营、新闻公关等职业。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