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离死还远着呢,一大波资本正在赶来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如今P2P首部监管细则落地,推动行业回归新秩序,资本也有望对互金行业重燃激情。笔者以为,接下来的这一轮资本热潮,将重点利好小额业务平台及中小型平台。

  flatzhen  ·  2016-09-20 07:30
P2P离死还远着呢,一大波资本正在赶来 - 金评媒
作者: flatzhen   

由于P2P行业长期缺乏相关监管约束,致使整个行业的业务边界都处于模糊地带,从而造成了资产类型复杂、业务发展混乱的局面。以政府融资、供应链、票据、保理、房产等为代表的资产一定程度上扩充了P2P行业的产品品类,但从“小微金融”的初衷来看,P2P平台过度发展大额项目实际上是违背了本质的。如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了“借款人借款上限”的规定,意味着从政策层面来看P2P平台的大额资产项目也是不合规的。

在“限额令”的推动下,小额资产自然会受到新的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来自从业者,为了顺应监管要求,业内80%以上涉及大额业务的平台均须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甚至转型,因此大额平台的目光普遍聚焦在小额资产领域内。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资本市场,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资本市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热情有所下降,除了是宏观经济环境疲软之外,与互联网金融的无序发展也不无关系。如今P2P首部监管细则落地,推动行业回归新秩序,资本也有望对互金行业重燃激情。笔者以为,接下来的这一轮资本热潮,将重点利好小额业务平台及中小型平台。

早期:大平台当道,小平台不具有竞争优势

P2P行业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爆发要数2013-2015这几年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P2P行业以4.31倍的速度高速增至,截至当年年底平台数量达到了800家;2014年,新平台上线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14年年末国内平台数量达1613家,绝对增量超过2013年;到了2015年12月底,P2P平台数量已经突破4000家。随着行业的急剧扩张,以上市公司、银行、风投为代表的大资本也开始涌入P2P。不完全统计显示,2014年约有104家平台获得风投注资;2015年风投系平台数量上升至258家;2016年上半年P2P行业至少有50家平台发生了融资或并购事件。

可以看出,过去几年间P2P行业一直在不间断地上演“融资潮”,资本对整个行业的热情是远超我们想象的。但也存在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几年发生的近百起融资案例中,频频露出的多是品牌成熟、体量巨大、知名度高的“大平台”,鲜有中小平台的身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悬殊差别,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早期市场环境自由,成立较早的一批平台能够实现迅速发展,规模扩张极快,因此用户数据、产品数据和价值数据都堪称漂亮。从互联网创投领域的投融经验来看,数据即流量,流量意味着变现能力,先不论平台是否能够将庞大的用户全部转化为利润,光是这样的数据,就足够做大估值了。另一方面,P2P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被侵蚀。随着监管对行业风险的关注,P2P野蛮增长的红利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之此时大平台在流量获取和品牌积淀、资本积累等方面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行业乱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用户和资金更偏向于流入大平台,中小平台理财端交易萎缩,竞争力加速下降。

中期:大平台估值增长空间缩小,中小平台获契机

第三方数据显示,2015年P2P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104起,涉及96家平台,整体融资规模超过130亿元。其中,A轮融资平台数量占比超过58%,多数是位列第一梯队的、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的平台。2016年,由于P2P行业的风险事件持续升级,加之监管细则迟迟不落地,资本市场也变得更为保守和谨慎,但从半年172亿元的融资规模来看,P2P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是仍然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行业的资本格局的变化。

第一,B轮及其以上融资次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增。一方面,2015年下半年开始,P2P行业就进入了更为严苛的洗牌阶段,此时相对紧张的市场环境再难以培养出新的寡头企业,资本的热情仍然集中在品牌成熟的知名平台上。反映到资本市场的表现上,即知名平台重复融资的频率高于新平台首次融资的频率,因此A轮及Pre-A轮融资的频率呈现些微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B轮融资的资金规模占该时间段内融资总规模的70%。前文提到过,P2P行业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随着资本不断加持,大平台在理财端获客、引流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体量越做越大,估值也就越来越高,像团贷网、微贷网这样的航母平台,一轮融几个亿也毫不稀奇。

第二,垂直细分领域P2P平台开始进入资本视线,这类型平台发生融资的频率有了明显提升。事实上,行业内第一梯队的平台基本已经完成了一轮或者多轮融资,估值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再加之现阶段行业正处于存量淘汰阶段,增速有所放缓,短期之内估值翻番的可能性也不大。而随着大平台估值空间的缩小,部分资本开始尝试关注中小平台。此外,2015年下半年之后,P2P行业就进入了以资产为核心的2.0时代,因此这一阶段资本除了关注平台的规模和品牌之外,也会从资产方面来考量平台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从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寡头平台多集中在一站式理财、财富管理市场,不仅竞争过于充分,业务也呈现明显的趋同化特征,导致竞争成本持续上涨。相比之下,垂直细分领域未被过度开发,想象空间较大,中小平台利用错位竞争的优势深耕细分领域,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控制竞争成本,避免卷入“烧钱混战”,显然是资本所乐见的。

后期:政策推动,中小平台将迎来资本热潮

《办法》所颁发的限额令,事实上是对小额资产的间接肯定,因此也不难理解新规之后以车贷、信贷、消费金融等为代表的小额业务领域会引来如此高的关注了。在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这种关注对于主营小额业务的中小规模平台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笔者认为,现阶段资本对中小平台的利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品牌背书。事实上,机构并不是中小平台的唯一融资渠道,早期果树财富、人人聚财都先后尝试过众筹融资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满足平台的资金需求。但众筹融资的局限性在于个人参与者的草根化,不像风投机构、上市公司具有背书的价值。随着行业进入合规时期,平台对品牌塑造的诉求越来越突出,引入知名机构对品牌进行背书也是大势所趋。第二,合规。平台合规化的操作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尤其是银行存管、ICP许可证、资产转型,已经被业内认为是成本最高的三大要求,十分考究平台的资金实力。如此看来,这一阶段中小平台引入融资的目的就十分清晰了。

首先,大平台对中小平台的收购潮。这里说的并购潮,除了是大平台对中小平台的并购,也是指大标平台对小额业务平台的收购。第三方测算数据显示,依据监管对个人借款的限额规定,业内约有95%以上的平台均不同程度地涉及违规,亟需进行业务转型。但是目前大标平台普遍面临的转型难点是成本高、风险大。所谓成本高不光是指资金成本,还包括需要长期投入的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新的业务对平台的团队、技术、系统等方面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而在转型期内原有业务的经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平台对新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内外交困的平台是否能够泰然处之?权衡之下,资金实力较强的大标平台以并购的形式进入小额业务领域或是当下成本最优的合规转型渠道。前段时间,短融网的母公司久亿科技以近亿元现金并购了华中地区最大车贷平台齐海金融,似乎也预示着以车贷、消费金融等代表的细分业务领域将迎来一波并购潮。

其次,风投机构对中小平台的投资潮。接下来主营小额业务的中小平台不仅有业务拓展的机会,更有不少融资的机会。一方面,小额业务平台在业务的合规性上更优于大标平台,接下来大标平台进行内部整改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小额平台拓展业务的良好契机。日前多家大标平台在理财端已有明显的资金量下滑趋势,中小平台若能抓住时机发展理财端,不管是用户数据还是交易规模都会有所增长,那么这些小额业务平台将能够拥有一定的估值空间,并以此来吸引风投。另一方面,诚如前文所说,大平台经过多轮融资,估值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对于资本方来说,此时再进入大平台并不见得是一笔“好买卖”。第三方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多家垂直细分型平台获得融资,且金额普遍较大,例如消费金融领域的米么金服、三农领域的农发贷等。不难看出,这些处在二三级梯队的小额业务平台,尤其是在垂直细分领域已经沉淀了一段时间、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在监管对小额业务的肯定及推动下,它们的成长空间更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估值想象空间广阔,很可能会成为风投眼中的香饽饽。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flatzhen

关于互联网金融,我们还有很多想说的。微信号:flatzhen,欢迎交流!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