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解读离婚冷静期:这段时间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超职教育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0-12-10 17:55

 “离婚冷静期”即将于下个月生效,

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
“过了今年,最浪漫的话就是:
以后你想离就和我说,
我好说话会同意。”
在争论离婚冷静期有无必要时
我们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个关键角色
孩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在接受采访时说:“1个月时间并不长,对一般人来讲是能够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观察对方,最后作出正确抉择的。”
为什么网上很多人反对“离婚冷静期”?
究其原因,还要说到层出不穷的家暴、杀妻事件。
不管是家暴致死,还是恶意杀人案件,中间都牵扯到了婚姻关系,有人说,离婚冷静期让家暴变得更容易了,受到家暴的人也很难离开。
尽管有声音说,离婚冷静期不适用于家暴、一方吸毒等极端情况,但同样也有声音说诉讼离婚十分困难。
比如拉姆,她遭前夫泼油焚烧,最终不治身亡,看到新闻的每个人都脊背发凉。拉姆与前夫离婚两次,第一次离婚后,对方拿孩子威胁她复婚,第二次,拉姆诉讼离婚,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拉姆到处躲藏,没想到还是死在了前夫的残忍手段里。
家暴判离的比例逐年降低,在2017年的432个案件里,有123个案件判决准予离婚,判离率为28.47%;在2018年,判离率降到了16.61%;2019年进一步降至7.5%。
如果从全国的数据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大数据显示,在2016--2017两年间,全国离婚纠纷一审审结案件中,14.86%的案件起诉原因是家庭暴力,位列离婚原因的第二,在家暴案中,又有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家暴,家暴方式主要以殴打、打骂和辱骂为主。
——《中国新闻周刊》
这是目前看来最主要的反对原因。
无论是家暴,还是冷暴力,甚至是日常的拌嘴辱骂,都可以造成婚姻破裂。
判断离婚的法定标准(来自超职家庭指导师教材):


1111.png


而离婚冷静期最初针对的,是冲动式的离婚。
并且,在我们反对离婚冷静期时,忽略了一个家庭中的关键角色——孩子。
- 为了孩子不离婚?-
现代婚姻的“三重奏”,分别是合作抚养、财产私有制、一对一的安全感,离婚后夫妻双方失去的是后两者(财产分割、不再绑定),但没有婚姻在,合作抚养也可以存在。
“为了孩子,凑合过吧”,这是一部分中国夫妻的真实内心写照,情感不和了,看在孩子的份上忍忍吧!
这么看来,根本不用离婚冷静期,孩子本身就代替了“离婚冷静期”。
但是有些父母又怕,就算凑合过,孩子也能看出来父母貌合神离,这样岂不是造成了更大伤害?
离不离婚,孩子都会受伤。
(其实可以看看《家有儿女》,不刻意说的话,你大概都不会注意到他们是重组家庭,虽然是电视剧,但其中很多关于单亲孩子的养育方式很值得借鉴)

22222.jpg

- 离婚给孩子带来的“障碍” -
01-不知道离婚是什么
如果孩子年龄小,ta不会知道什么是“离婚”,也不会知道离婚会给父母和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孩子无法理解离婚,而父母又出于责任意识不告诉孩子离婚的含义时,孩子就会自己“脑补”出各种糟糕的想法。
-02-不喜欢“变化”
离婚,不止会让夫妻双方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让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不引导孩子,他会无法适应新环境。
比如,他不得不换着地方住,今天跟爸爸住,明天跟妈妈住,或者是爸爸妈妈各自有了新家,他只能住在老人的家里;比如,离婚后,跟随父母一方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生活。
-03-情绪变化大
对于离婚,孩子的情绪比你想得还要丰富,他们会感到难过、愤怒、惊恐、厌恶、轻松、迷茫、忧虑,也可能仇视父母一方,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是无法消化这些负面情绪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会突然性格大变。
-04-爸爸妈妈是因为我才离婚的吗?
很多孩子都认为父母离婚,错在自己,所以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讨好父母的事情,以此让父母开心,他们认为这样,父母就不会分开。
-05-我们还是一家人吗?
孩子不知道如何同时跟爸爸和妈妈相处,由于父母间的关系裂痕,导致孩子需要一碗水端平。
之前出现过一个例子,父母已经闹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孩子需要两边“哄着”,自己变成大人,他们对“家”也失去了概念。
-06-我很希望他们复合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生活变化了,但他不喜欢这种变化,于是心存幻想,希望父母复合,这样一家三口才能其乐融融。
虽然知道不可能,孩子还是会抱有希望,用这种幻想来缓解心里的压力和不安。
-07-爸爸/妈妈再找一个,家才完整
这类孩子寄希望于未来,认为爸爸/妈妈再找一个,家就完整了,现在只有爸爸/妈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孩子认为,父母各自寻找另一半,就不会复合了。
-08-世界只有我的爸妈离婚了
在离婚期中,孩子会感到孤立无援,父母有可能正在为了钱财房产闹矛盾,各自疗伤,无暇顾及孩子的心情,此时孩子在世界上是很孤独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他们会不停寻找新朋友。
- 孩子出状况,问题不在离婚本身 -
不少人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都有问题,这是个非常片面的论断。
造成孩子性格出问题的原因,只是父母双方离婚离得不彻底。
形式上,法律判离了,财产掰扯清楚了,但夫妻双方给彼此的伤害还存在,孩子的父母成了仇人。
比如,双方心里都有埋怨,痛恨,委屈,复杂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这时受伤的才是孩子。
比如当当网的李国庆和俞渝,俩人像孩子一样,全然不顾成年人的尊严,在网上大泼对方脏水,更别说他们还有知名企业创始人这个头衔了,俩人心智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上演一出又一出离婚闹剧,没考虑孩子的感受。
再比如,李小璐和贾乃亮,虽然李小璐对甜馨很好,大家也纷纷说贾乃亮不像是他说的那么顾家,但李小璐出轨的事情,一定对甜馨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概念: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指一种能把理智和情绪很好地区分,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但凡是夫妻中有一个人的自我分化程度稍微高一点,都不可能互相撕起来。
因为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会理智地想“发怒没有任何好处,不如大家各退一步,好聚好散”。
但孩子从本质上说是依赖于父母的,甚至非常听父母的话,然而当世界上两个最爱他的人互相攻击时,他的内在就会分裂。
所以,永远别问孩子“跟爸爸还是跟妈妈”这种问题。孩子整合不来如此复杂的情绪,时间长了还会把复杂的情绪外化为攻击,变成“坏孩子”。
- 别为了孩子不离婚 -
离婚冷静期里,最应该被讨论的,不是亲密关系,而是亲子关系。

333333.png

一、离婚,并没有离掉亲子关系
最理想的状态是“离了婚当朋友”,就像一些明星一样,比如王菲等,不阻止孩子跟自己的父亲/母亲亲近,因为是你们俩离了婚,并不是他们俩断绝了血缘关系。
给孩子解释清: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做,每个人都是爱你的,你可以随时找爸爸,找妈妈。
二、如果本来一方婚姻中就不管孩子怎么办?
有的家庭,即使父母双方都在婚姻中,也会出现不管孩子的情况。
比如父亲长期不在家,从不过问孩子的功课、心情,那我说句实话,有点难听但很客观:父亲在家庭中是长期缺席的,那离不离婚,孩子都没有父亲,缺席的父亲,甚至不如一个对他好的继父。
三、 成为有爱的能力的爸爸/妈妈
单亲妈妈/爸爸,至少能够让自己成为有爱的能力的爸爸/妈妈。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自己带着孩子,平常忙于工作,但她在工作时结交了秘密男友——这就是把母亲的形象拉回到了平常——妈妈,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她有喜怒哀乐,她也会穿裙子化妆。
但是后面看,朱朝阳妈妈回到家就赶紧卸妆,换上平常的衣服,她想给儿子树立一个有威严的母亲形象,但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人格,她对孩子的关心也失去了界限,比如盯着朱朝阳的学习成绩,逼迫朱朝阳喝下去烫嘴的牛奶。
培养爱的能力,比给孩子找一个新家要重要。
四、 别“为了孩子不离婚”
这不是在劝离婚啊,作为当事人,当然可以不离婚,只是不要拿孩子当借口。
如果双方就是不离婚,天天吵架,在家里掀房顶,这样能给孩子带来好处吗?只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厌恶异性,因为他看到的是婚姻的一地鸡毛,是两个大人不体面、不掩饰的恶意与互相伤害。
可以在冷静期时决定不离婚,可以因为“想到过去的好”不离婚,可以因为“这段婚姻还有救”不离婚,可以因为“怕别人说三道四”不离婚,可以因为“实在太爱对方”不离婚。
承认自己不想离婚就可以了,千万别拽着孩子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
因为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有很长一段“自我中心”时期,他会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听到“为了你才不离婚”时,孩子会形成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认为自己就不该出生。
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伴侣依恋类型(回避、恐惧、焦虑),难以形成安全型人格。
所以,我们在说离婚冷静期的时候,最好加上孩子的角度,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婚冷静期可以为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一个缓冲期,它的作用,我认为是“处理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而不是“决定离不离”。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