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盛投资李昊:AR或将成为下一代协同计算平台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0-03-04 15:58

“投资人说”,是星无限资本公众号为了响应形势变化,新推出的一个栏目。该栏目将定期采访活跃在PE/VC、并购基金等一线的资深投资人,旨在与诸君分享来自投资并购实践的深刻洞见和智慧。君盛投资李昊接受星无限资本采访,从AR产业链分析AR行业的投资机会。李昊认为,AR行业未来有可能作为下一个计算平台而改变人们的交互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以下为采访内容:

image.png

李昊  君盛投资 执行事务合伙人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经济学双学士。曾任职于长城证券投资银行部、复星集团,主导多个IPO、并购重组等投行项目及股权投资项目。

在君盛投资任职期间,主导并参与了盖得排行、珑璟光电、亮风台、信传信息、诠视科技、小i机器人、中海电动、小野科技、上海神力、零犀科技等多个项目投资。

个人曾获“2019年中国新生代投资人TOP30”称号。投资领域: 金融科技、企业服务、信息技术、通信半导体

image.png

Q:您是怎么理解AR这个技术的?

李昊:我认为任何一家机构或者创业者在看待AR/VR,尤其AR这个领域,首先看的就是我们怎么去定义AR。

我们一直不认为AR产品仅仅是一个像智能音箱这种过渡性的产品,按照目前行业内的观点,AR 很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或者说协同计算平台,这个是我们对AR的基本定位。有了这个定位之后,再来讲它的场景,因为所有的计算平台它的运用场景都有它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它不成熟的场景和它成熟的场景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认为AR是一个新的计算平台或者协同计算平台。

看整个计算平台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大规模应用的计算平台,首先都是集合强大计算能力的,并且能够和人产生丰富的交互来传递信息;其次,整个计算平台和交互方式朝着人类的自然属性方向在发展。它是一个逐渐器官化的过程,离人越来越近的一个过程。

比如原来的计算平台,PC是个典型的计算平台,它的交互方式是鼠标、键盘,加上一个屏幕 ,其实鼠标和键盘这种操作形式和人的生理属性离得还是比较远的,但它是一个很精准,很清晰的交互方式。然后发展到智能手机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更贴近人的这个生理属性了,比如手指触碰,就没有中间鼠标和键盘这类东西,手机就相当于人的电子器官了。

我们认为AR未来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计算平台,因为它离人更近了,就在人的眼睛上。所有的电子产品,它的展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也更加注重和人的交互体验感,因为人搜索的信息85%来自于人的眼睛,如果当AR眼镜几乎可以吸收眼睛获取的信息的时候,那它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和人强相关的电子器官。它的交互方式未来会更接近人和环境的交互,比如变成了一些语音操控和一些手势操控,虽然现在还不成熟,但是它这种基本产品的演化方向是符合演变趋势的,所以说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它未来的发展潜力。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的大厂在这一领域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比如说苹果,谷歌和境内境外的一些大公司,都有上千人的团队在进行相关的产业研发和准备工作,这也就基本上确认了大家其实对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产生了一个业内的共识。

Q:目前AR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李昊:说到目前具体的应用场景,其实不太多,整个AR的场景由B端往C端应用这个方向去演化。

目前整个AR的应用场景,因为产业链和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量还没起来,主要在B端用的多一些,比如说远程协助、巡检、移动安防。

也有一些营销上的应用,比如说去年中国出货比较大的一家公司,它的一个比较核心的应用场景就是应用在一个大型的游乐场,游客可以带上AR眼镜去做一些简单的互动,当然这个是AR领域比较简单的一个产品。

总的来说目前AR技术的应用场景有两个特点,一个比较散、比较碎片化,一个是主要在B端的应用。

Q:如何看待虚拟主播这类的企业?

李昊:谈虚拟主播,首先要清楚我们讲的虚拟主播到底是什么,因为AR领域有个特点,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到一个电影里的场景,但是其实离实现是有距离的。

我们提到虚拟主播,其实是把几个事情是揉在一起的。

第一个,比如说现在的真人IP化,或者结合真人影像做一些增强处理,比如加上一些装饰、美颜。

的确有公司在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是有一些场景的。比如抖音,上面一些应用其实是用了AR技术的,但是这种AR在未来主流中只是一个纵深不是太深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第二个,我们说的可能是比较科幻的,比如说两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带上AR眼镜进行连接,然后能彼此感受到对方所处的环境。

这个技术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感知环境,需要高频处理很多环境信息,然后它需要去增强合成一个真人,去渲染一个真人,然后让真人和环境无缝连接,现在技术还做不到。人眼佩戴的东西,处理不好,人很快就会晕掉。但是它也是未来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我们投资的企业在尝试做,但是离成熟的应用和大规模的商用还比较早。

如果是一个虚拟化的人物,不需要与环境交互,只是感知你的动作和声音的话,在特定场合下这个技术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市场上也有公司在做,但是刚需不会太大。

Q:AR眼镜目前主要的核心技术路径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怎样的难点和优势呢?

李昊:这个问题非常大,为什么我们说AR是一个计算平台?因为计算平台有一个特征,它是能够集成很多种不同的技术,是一个集合体。

AR眼镜有整机的技术,有传输技术、光学技术、场景感知技术等等。

比如光学模组,光学模组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很简单,目前大概有四五种。最早的包括谷歌Glass,谷歌眼镜,它们早期用的是棱镜,棱镜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但是它有几个问题:第一,视场角非常小;第二,它很厚,会让你看不清真实的世界。AR眼镜一定要薄,这样才不会让你看到的东西产生畸形,才能算是一个智能电子器官。

后来棱镜发展到了自由曲面,自由曲面比较轻薄,清晰度较高一些,视场角也非常好,这个国内国外都有公司在做,而且已经出货,我觉得现阶段做的也是不错的。

再往后面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共轴反射,共轴反射技术路径也不难,视场角也能做到50°以上,清晰跟亮度也很高,对比度也很好,去年整个市场上共轴反射这种技术路径的产品出货也相对比较多,但共轴反射也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于它的体积还是很大。

接下来就是往阵列光波导,全息光波导,衍射光栅这几个方向走。但无论是阵列光波导还是衍射光栅,从轻薄度来说都比较轻薄,可以做到1.2毫米左右,甚至更薄。阵列光波导的技术路径其实已经算是突破了,只不过量产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所以量产还是相对有点压力。衍射光栅这个技术路径的光学设计还没有完全突破,但这会是主要技术路径的演进方向,无论是国内公司还是国外的公司都在积极研究开发这个技术。

image.png

从整个市场来看,在未来一年到三年,阵列光波导的出货量会明显大于衍射光栅,但在三五年之后,可能这个格局会逐渐趋向于均衡,衍射光栅这个量会慢慢起来。

Q:您是如何看待AR眼镜的整个产业链的?

李昊:我觉得有两个大的这个方向要先说清楚。

第一,AR眼镜的出货量会逐渐呈现一种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去年全球整个AR出货量可能是小十万级,今年可能是大十万级。如果把营销也算做B端,那么主要出货量主要还是B段为主。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些大厂已经出来了C端的Demo,从2020年开始,C端的量会慢慢出来。所以未来5年,AR的出货量会出现一个暴增。

第一,未来to B的场景往to C的场景走,一旦往to C的场景走,出货量就会几何地往上翻。

顺应这两个发展的基础,AR产业链可以分为整机部分、模组、其他技术三个部分。

整机部分,B端的场景是比较碎片化的,现在也有不少的公司在进行相关解决方案的服务,有些公司擅长于某个应用场景,有些公司有另外的渠道优势,我们在B端看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君盛投资了AR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亮风台,它们也发展的非常不错,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和客户群体。还有就是B端应用场景的服务商,包括一些大的公司,像联想、海康威视、大疆,还有一些有国家安防背景的公司,都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随着C端的场景出来之后,就是大厂的天下,因为它们有品牌和渠道优势,有供应链优势,比如说苹果,华为,小米,谷歌,facebook,微软,所以说从整机来看B端会是百家争鸣,C端大厂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一些。

但所谓的B端百家争鸣也不会有太多家,有一些有云管端一体化的公司,他们有比较强的场景理解能力,会不断去收割市场,所以随着AR越来越成熟,创业的门槛和对场景理解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也不会有太多家公司可以跑出来。

模组部分,无论AR/VR都是一样,第一大模组都是光学模组。国内做光学模组做的比较好的且有一点出货量的公司加起来不超过10家,国外的核心公司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整个光学模组就像我们手机的屏幕生产商一样,不会有太多,但是它的技术门槛和量产门槛都很高,所以说这个光学模组就会倾向于少数几家公司吃掉大部分市场的格局。

第二大模组是人机交互模组,因为AR的核心是增强现实,增强现实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现实,然后才能想办法怎么去增强,所以感知现实就尤为重要,同时它的难度也高。从产业链上游来看,光学是率先成熟起来,第二波成熟起来的就是感知模组。感知模组最后能跑出来的也不会有太多家,因为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就像手机的摄像头一样,不可能会有太多家出来。

还有就是其它一些技术了,其它技术现在还不太成熟,比如说传输技术。现在的AR眼镜,采取的是手机配件的形式,目前出货的产品形态大部分都是一个眼镜用一根线牵到一个具备算力和能源供给的一个小盒子上,这是目前传输形态,这根线未来如何演化,这还有待去开发和探索。

未来AR眼镜也会诞生很多的其他技术,像摄像头技术,手势感知技术,眼动识别技术,所以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光学模组现在进入一个格局初定的阶段,然后第二大场景感知模组,目前有几家在探索,也在慢慢跑出来,其它的还不成熟,需要时间慢慢发展起来,这是整个产业链格局。

Q:AR/VR概念火了挺久了,但是落地总是不达预期,您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5G的普及是否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机会?

李昊:落地不达预期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预期太高,人们想的太好了,以为AR出来之后,万物互动可以轻松实现,其实这里面的技术非常复杂。

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不成熟,光学模组也是从2018年之后才慢慢开始成熟,但现在这种程度还不够,如果光学不成熟的话,整个AR就不会成熟。因为AR产业链是工业级的东西,不像有些C端模式类的行业,它是一个过程,第一大模组成熟之后,第二第三大模组和其它辅助技术才能逐渐成熟起来,这个整个周期至少5年到8年以上。只有产业链的逐渐成熟,才能让整个行业真正去落地。所以从产品的形态来说,产业链需要逐步成熟,AR的形态才能逐步体现出来。

AR的成熟落地需要硬件的支撑,需要有软件生生态作为辅助,才能把AR真正带向成熟,我们也认为现在这个阶段还不能让AR内容或AR内容生态有一个成熟和创新的土壤。但是如果硬件上成熟了,这个土壤会是一个爆发出来,未来整个AR的这生态会更加的繁花似锦。

5G的机会促进这个发展的速度,AR是5G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在培养自己的AR产业合作伙伴,我们投的亮风台和中国移动就有在合作,5G的普及出现会促进AR的发展,但只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

Q:您觉得未来AR是否会取代手机或者电脑?

李昊:其实手机很大程度替代了电脑的作用,但是手机和电脑现在还是处于共存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未来AR和手机的状态。

某国际大厂有个报告提到,2018-2028这十年是AR逐渐替代手机的一个进程,虽然我们不认为在短期内,我们能看到AR全面替代手机的迹象出来,我们认为AR和手机会在很长时间内并存,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一样,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或者补充电脑功能的一个作用,然后随着手机的逐渐发展,很多电脑的功能变成在手机上面去做了,到现在它们还处于共存的状态,那AR眼镜和手机也一样是这个趋势。

包括我们了解到的一些大厂,在明后年出的一些C端产品,很多都是这样一个趋势,先做配件,AR眼镜先作为手机的一个配件。当AR越来越成熟,它就会慢慢独立出去,先做娱乐,先做一些简单的游戏,然后越来越复杂,生态也会越来越多。

Q:君盛投资在AR领域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李昊:我们基本上是围绕产业链去布局,我们投的第一个AR企业是亮风台,一个整机厂商,他们在to B的应用上,有很多的云端管理一体化优势。在2018年之后,我们认为光学慢慢成熟了,我们投的珑璟光电,他们走的是阵列光波导的技术路径,我们认为阵列光波导在未来的出货量会比较大,同时他们也在储备更新的技术。后来我们投了环境感知模组的供应商诠视科技,这个也会是AR眼镜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投资逻辑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个脉络来投资的,可能过两年AR还会有其他的应用生态出来,我们也会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布局。另外,投资时间的把握也很重要,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等技术快要成熟的时候我们才会下手。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