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两全保险获松绑 险企开门红之际频迎利好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近日,银保监会重磅消息不断。先是对预定利率4.025%的保险产品发出最后通牒,后发布新的健康险管理办法,如今在开门红之际,又放行3-5年期两全保险产品。

  蜜蜂蜜  ·  2019-12-17 10:37
3-5年两全保险获松绑 险企开门红之际频迎利好 - 金评媒
来源: 华夏时报   

近日,银保监会重磅消息不断。先是对预定利率4.025%的保险产品发出最后通牒,后发布新的健康险管理办法,如今在开门红之际,又放行3-5年期两全保险产品。

不过,此次放行3-5年期两全保险产品并不意味监管在鼓励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据了解,监管在产品偿付能力、额度、比例、备案、宣传方面也相应做出了硬约束,险企一旦不达标,仍将会被取消资格。

综合偿付充足率120%以上

12月9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银保监会办公厅于12月6日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两全保险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对两全型产品的设计开发划出了红线:因流动性管理或者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需要可开发5年以下两全型保险产品,但保险公司销售5年期以下两全保险产品,应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

根据《通知》要求,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时,保险公司应立即停止销售5年期以下两全保险产品。

在两全型保险的规模上,银保监会要求,自2020年起,保险公司5年期以下两全保险产品的年度规模保费应控制在公司上年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两者较大者的1倍以内。

保险公司应当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持续优化负债结构。2020年起,各公司5年期以下两全保险产品年度规模保费占当年总规模保费的比重不得超过20%。

所谓投入资本,是指保险公司所有者投入的货币资金,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或股本)溢价;净资产是指根据会计准则计算出的公司净资产。规模保费采用业务口径计算,即保险公司签发保险合同、收取保险费的,均确认为规模保费。

除此之外,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开发设计5年期以下两全保险产品,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并通过。董事会审议应当形成书面决议,列明销售该产品的原因,以及未来3年该产品计划销售额度和预计费差损金额。

在产品的设计上,银保监会列出了三方面负面清单:首先是通过保单质押贷款、部分领取、生存领取、减少保额等条款设计变相改变实际存续期间;其次是通过退保费用、持续奖励等产品定价参数设计变相改变实际存续期间;最后,通过调整现金价值利率等方式,变相提高或降低产品现金价值也不被允许。

在产品销售管理上,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两全保险产品的销售管理,如实、准确介绍产品责任、功能和保险期间,不得以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两全保险产品,不得将保险产品利益与其他金融产品收益进行片面不实比较,不得对保险产品的不确定利益承诺或变相承诺保证收益,不得在任何时间节点、通过任何方式发布拼噱头、博眼球和炒停产品等不实信息误导消费者。

对于该政策的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允许所有险企适度销售3-5年期中短存续期两全险,有助于险企减轻现金流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层针对保险公司出现的现金流压力,而采取的较为务实的监管政策。监管层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销售5年期及以上两全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对5年期以下的两全保险产品开了一个口子,以满足部分保险公司在短期内缓解现金流压力的需求,同时又提高了它的门槛,比如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等。

有利于缓解险企现金流压力

事实上,隐藏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外壳下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盛行于2015年,经过2016年、2017年的发展,三年保费收入合计2.5万亿元。并且这部分产品大多是1-3年期产品。

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人身险业务的赔款、给付支出和退保金合计过万亿元。同期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6992亿元,2018全年为7954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由于前期销售了大量的短期趸交产品,部分寿险公司在给付集中期将面临较为突出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满期给付和退保的增加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出。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部分公司趸交业务规模快速下降,而期交业务增长尚不能弥补趸交业务的规模收缩,从而造成新单保费流入大幅减少。

同时,部分公司续期保费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续期保费流入可能低于预期,保费流入压力较大。这使得之前依赖新单保费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难以持续,造成一些公司面临较为突出的现金流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监管有意面向全部险企放行3-5年期产品,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这些险企应对现金流危机,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无疑也更加公平。

同时利率持续下滑下,保险公司再度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而在这种情况下,越是长期的产品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其实越大,这也正是监管要求险企逐步降低预定利率的原因所在,相对短期的产品无疑更能有效控制利差损风险。

来源: 华夏时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蜜蜂蜜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