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险晓伟】深入解读香港保险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优势?
【摘要】
香港保险业历史悠久,加上其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已非常成熟。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高度的国际化金融环境使得其保险业竞争激烈,这也使得多年来优胜劣汰下的保险公司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那今天晓伟就来解读一下香港保险的特点和优势到底有哪些?
数据显示,近年来内地赴港投保人数不断增长,香港保险对于内地客户的吸引力不断加深,与内地同等保障范围的产品相比,其明显更低的保费当然是主要原因;其次,香港保险浸染国际市场多年,其法制程度也较高,对于保单权益的保护更加清晰,使得其成为良好的避税避债工具。这些特性伴随高净值人群的增长加强了香港保险的吸引力。
香港保险优势有哪些?
1、保障体验卓越,同级产品保费优势明显
吸引越来越多内地客户赴港购买的保险产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保障条款优越以及同级别产品的费率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以重疾险为例:目前国内重疾类产品产品保障病种多为致命性疾病,且并不保障早期重疾(如原位癌),换言之,国内保险保障条例生效时,往往可能意味着投保人生命已经受到重大威胁。而香港重疾险除了保障更多的重疾病种外,也普遍覆盖轻疾、中疾和个别儿童疾病,而且对于早期出现的重疾症状也会做出赔偿。
除此以外,国内大部分重疾险采用首次重疾赔偿保险主额100%的赔偿方法。也就是说,一旦被保险公司认定触发重疾赔偿条件,保险公司会将主险金额一次性全额退给投保人。然而有些重疾的医疗过程十分漫长,且具有反复性,一次性赔款额可能覆盖首次重疾费用,但后续的治疗过程却并不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相反,香港重疾产品多数承认多次赔偿,并设定最高赔偿额为保障合同的数倍(300%-700%)。换言之,香港重疾产品的理论保障额度可能远远超过投保人实际缴纳的保费。
重疾险除保障条款外,另一个衡量其吸引力的指标是分红。内地保险市场的分红由于受到监管限制,虽然近期分红险费率改革完成,但保险产品定价更多还是依赖市场环境,未来是否对国内产品收益提高有促进作用还需要时间检验。而香港保险产品由于接轨国际,投资品种较内地保险产品更加灵活宽广,分红实际表现与计划演示差距较小,一般都远超内地产品。由于香港医疗环境较好,人均寿命较长,因此香港的重疾产品在期满返还时将会提供可观的财富增值。正是由于香港保险突出的分红收益,使得香港保单价值远超内地,受到很多高净值和想达到资产保值客户的青睐。
最后,也是客户最关心的,就是两地保险产品的费率问题。同样以重疾险为例,香港保险产品在相同的保障服务情况下,费率明显低于同等内地保险产品。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也较为复杂。香港保险的监管环境更加透明,保险公司竞争也接轨国际,医疗条件优越,人均寿命较长,死亡率较低,都潜在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另外,内地保险市场面向人群庞大,客户中普遍存在道德风险,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考虑这部分成本,进一步拉低保险公司的赔偿额度,乃至缩小保障范围。与之相对的是,香港保险业历史悠久,国际公司林立,有能力对保费做出更低的让步,对于投保人员的寿命和发病率也有更精确的统计,这些都帮助香港保险公司降低费率,让利客户。
2、避债避税功能突出,深受高净值客户青睐
香港保险产品作为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其另一个吸引客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其健全的保障和较高的分红,而是作为一种稳妥的资产转移媒介,其具备法律所承认的避税避债合法性。香港法律182章《已婚者地位条例》13条《为配偶或子女利益购买保险》明确指出,在香港购买人寿保单(含储蓄类寿险)并规定受益人为受保人配偶或子女的(须设立一项以受益人为指向的信托),该保单不构成受保人的部分产业或受其债务所规限。换言之,在香港保险产品的避债功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2006年2月11日起香港废除遗产税,在此之前,保险还具备明显的避税功能,深受高净值客户人群的青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避税手段中,保险的避税功能相对更受到法律认可,且更加容易可行,不会涉及较为复杂或引发纠纷的条件。从国际水平参考,香港在废除遗产税之前,征收的遗产税额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其高度发达的保险避税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说到底,还是其投资能力。传统保险的保障功能固然重要,但如今保险产品的分红能力,或者说其能够客户带来的额外收益,可能才是吸引客户的关键。就投资能力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受制于投资范围的限制,目前其主要投资配置还是固收类资产,如货币基金、银行储蓄等低风险低收益率产品。而权益类产品的占比也不得超过30%。而相较而言,与国际接轨的香港保险市场更加敢于寻求高收益投资标的,受到的投资标限制也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内地保险产品的分红收益率远不如香港产品。
换言之,内地保险市场的市场化进度受到了监管政策的限制。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保险“国十条”颁布以来,内地保险行业逐步开始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保险行业的市场化,鼓励险企持续创新。如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近期全面落实的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或是车险市场费率改革的试点公布,都预示着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考虑放开内地市场的监管限制,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化进程。从趋势上看,这些改变对行业的积极影响是长久的,未来内地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十分值得关注。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内地市场的行业格局恐怕仍将出现较大的改观,与香港保险业的差距也不会快速弥补。
从香港保险业发展的经验不难看出,其监管体系由他律和自律结合,充分将保险代理、中介和客户的利益相捆绑。而反观内地市场,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他律,也就是保监会,虽然也有自律性组织,但在行业中的作用并不充分。
数据证明,香港保险行业多年来的自律他律结合监管,有效降低了行业的投诉案件,增强了行业的口碑。根据香港消费者协会的数据,全港投诉案件中,保险行业的投诉案件占比已低至1.1%,14年较13年投诉案件也下降了132件。
3、转型深耕长期寿险,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
香港保险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分化,原来占据大多数份额的一般保险业务开始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长期寿险业务的蓬勃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财产类保险市场已经较为饱和,且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换代,一般保险业务的承保成本大幅提升,香港汽车失窃案不断上升。这与当前内地财险市场表现接近,目前内地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破百,导致财险盈利空间有限。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保障意识的提升,香港居民对于寿险的需求不断高涨,寿险保费节节攀升。同时,香港经济也出现较大幅度的转型,传统制造业产值比例不断下降,大量传统制造业工厂向成本更低的内地迁徙,而服务业产业逐渐兴起,形成了明显的产业空心化。在此背景下,香港保险专注发展寿险,并不断寻求产品创新,可谓顺势而为。香港寿险市场的崛起离不开其产品的创新,其中储蓄类产品已经成为香港寿险市场最重要的产品种类。
通过对这些产品创新的历史可以发现,香港保险产品的回报趋向于高度的灵活性和定制性,一个产品能够符合多个人群的需求,所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4、分类更加精细,索赔更加贴心
无论香港保险产品还是内地保险产品,均是先有保障后有分红。但随着两地客户的保障意识和理财概念不断强化,这才使得投保人面对繁荣的保险市场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其实从趋势上看,内地保险业与香港保险业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香港产品之所以受到内地客户追捧,主要在于其在设计思路和保障范围上较领先内地产品。
而另外一个突出香港保险产品的优势可能在于其对于索赔程序更加宽松。除开两地的住院险都是实报实销,在轻重疾病上,内地产品索赔流程往往需要更多医学证明,但香港产品在确定了疾病症状后采取按病种付费的方式,直接将保额全额或部分(根据条款)交予投保人。
其次,晓伟认为不管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毕竟香港保险面对的中高端群体多一些,而且保险是一个长线投资,所以,购买保险之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如果在事业低谷期时,是否还可以照样可以续缴保费,所以,做好合理的规划预算很有必要!
最后,对于有境外资产配置需求的人来说,若是要购买香港保险,晓伟建议先找一个靠谱的经纪人,除了可以给到你高性价比的保险配置方案外,还在缴费续期以及领取理赔金方面,可以给到你专业的建议,以确保资金最大安全。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企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