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数据与行业专家是“共生”关系?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没在行业里待十年以上,这些标签你打不了。”

  李北辰  ·  2019-10-31 09:46
为什么说,大数据与行业专家是“共生”关系? - 金评媒
作者: 李北辰   

最近一两年,在和朋友聊起大数据时,许多人都对一点深有体会:哪怕作为一个不算严谨的流行词汇,大数据的概念已飘至街头巷尾,但它对传统产业的改变,依旧被局外人低估,因为当这些“旧产业”拿起“新工具”,对力道分寸的拿捏,往往比互联网企业更具“火候”。

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遵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是“数据”(各种浅表层次的现象);再上一层是“信息”(结构化后的数据);再上一层是“知识”(被组织起来的信息);最上层是“智慧”(识别和选择相关知识的能力)。

从数据到智慧,越往上越“主观”。而一些试图用大数据横扫一切的互联网企业,很多时候拥有的只是数据和信息,却误以为是知识和智慧。熟不知,想要真正驾驭数据,需要深厚的行业实践,而行业实践的载体,只能是具体的人。

就以近些年大热的新零售为例,其诞生背景就是线上电商扩张到一定程度后豁然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替代传统零售业,那些深扎在固定土壤里的“线下物种”虽然土气,却因长年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博弈,在供应链管理,控制成本等方面拥有坚实地基。线上电商这才收起傲慢与偏见,转向谦逊与合作。

嗯,传统产业身上,那些被时光雕刻出来的壁垒,不会被互联网新贵们轻易击溃。而且由于对产业的理解更深,当他们顺势来到大数据时代,也就更懂得如何让数据为己所用。

我说个冷僻的例子:产业招商。五个月前,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发布了他们开发的产业大数据平台;五个月后,他们最近发布了平台3.0版本。在所有人都知道“大数据需要落地”的当下,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你:传统产业积累的大数据,当然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但前提是,“挖掘机”必须掌握在行家手里。

1

业内共识是,在任何企业(尤其传统企业),一个大数据项目成功的标志,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项目目标明确,所有人都知道用它来干嘛,且真正上手去用;第二,所选技术真正匹配项目功能需求,别被噪音“带跑偏”了;第三,项目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研发,形成“数据—认知—数据”的滚雪球效应;第四,项目团队拥有非常深厚的行业储备,这一点无比重要,通常情况下,它决定了前三点是否成立。

以上述产业大数据平台为例。据官方介绍,它是基于17年产业招商经验,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研发的专业化平台,目前已聚焦10大产业,拥有2760万家企业11.5亿条动态数据。在从数据到知识决策的过程中,在产业专家的助力下,平台能以某种全局视角,还原出产业全貌。

自今年5月问世以来,平台也不断发展出更成熟的产品体系:移动端的“产业智囊APP”是国内首个以服务招商为核心,集企业查询,榜单检索,资讯速递,报告阅览于一体的专业化APP;除此之外,还包括能利用线上数据结合产业研究逻辑定期自动生成行业研究报告的产业在线研究;可进行企业,数据,报告等全量数据查找的PC端产业数据服务端。这一版本能够基于不同场景和客户,输出不同产品和决策,为企业投资选址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举个例子,就在产业大数据平台升级版亮相当天,显示行业规模最大的论坛中国·北京2019国际显示产业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事实上,大众消费者很难知道,在当今这条新显赛道,不但衍生出针对不同趋势判断的分岔道,且每条分岔道的产业链都绵密漫长,这些道路之间又时而平行,时而相交,通常令局外人(譬如希望引进相关产业的地方区域)摸不着头脑。

而基于新型显示产业的这种特性,大数据平台推出了新型显示产业热点招商赛道预测功能,依托专业的产业研究团队,将组件材料,生产设备,面板模组,激光显示四大产业链重点领域细分为72个赛道。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这72个赛道抽丝剥茧至最小颗粒度,对他们的产业规模,市场增速,技术含量,融资活跃度等10大指标20余个细分维度的数据进行监测,结合智能算法归类出招商机遇强中弱3大类赛道,最终可实现快速寻找高潜赛道,精准锁定与触达高价值企业,提高招商效能。

当然,如前所述,效能的大幅提高,表面上看,是人们仰仗了大数据,但归根结底,大数据平台仰仗的,其实是背后的人——那些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们。

2

事实上,此时此刻,“行业专家”与大数据的共生关系,正发生在几乎任何领域。

说个我昨天刚读到的领域。你知道,当前个人行为的数据,正越来越多地被收集,人类学家也开始与数据科学家一起,研究不同的人类行为,因为数据科学家发现,只有他们自己参与的大数据项目,往往缺乏对人类行为的真正理解。

举个例子,格拉德威尔的名著《引爆点》被全球营销人士奉为圭臬。他在书中提到,从人类学视角,想要引爆传播,最重要的一条心法就是个别人物法则:一件事情想要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网络中引爆舆论。比如,一个关键人物足以影响周围人的购买行为——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找到一个相关性标签,去真正定义“关键”?

投资人王煜全提出过一个洞见:可以去统计一个人每月与多少个不同的手机号通过话。因为遵循社交网络科学里的“无尺度网络”原则,评判一个人影响力的关键,是TA与周围各节点间的连接状况,这个数据标签也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如果没有人类学家的介入,我们就会错失对数据含义的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挖掘。数据是客观的,但解读数据需要对数据背后行为的了解,需要有态度。”

类似的逻辑,同样适用于产业大数据平台。事实上,从数据标签到算法匹配,他们从不缺乏解读数据的“态度”。

譬如他们有一支产业研究团队,里面很多人都是在一个产业里浸润15年以上的专家,他们是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关键人物”。我仍以新型显示举例,你知道,许多时候,若单看一家企业自我标榜的经营范围,它有可能把所有沾边的经营范围都列进去,如果仅凭此判断它是不是能做偏光片或者PCB电路板等产业核心环节,往往有一定风险。这时就需要人工判断企业现状,这个过程非常枯燥,却是大数据平台的重要养料。而在这支产业研究团队中,就有原来的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来做这个事,他甚至愿意花整整一周时间,帮助产品经理一个一个地做数据标签——你知道,在很多公司,这种事都交由经验匮乏者完成,但只有真正懂产业的人才知道:没在行业里待十年以上,这些标签你打不了。

而过去十七年的深耕细作,让华夏幸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发展专家:对于一个地方适合什么产业;这个产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这个地区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应该给企业什么样的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本就拥有令人信服的发言权——而此时,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加持,其实是为这种信任镀上了一层光环。

我记得好像是伯特兰•罗素说过,知识是一个有许多房间的迷宫,有两种人在为之探索:一种人,打开了一个个从来没有人开过的房间,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另一种人,把这些已打开房间的信息收集起来,描绘出了迷宫的整体图景。

对应在产业界,如果说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独自摸索的企业,属于第一种,那么今天,我们看到了第二种人的价值。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李北辰

知名科技自媒体人,国内四十余家科技媒体专栏作者,致力于持续贡献文字优雅的科技文章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