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如何使数据发挥最大的价值?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19-10-15 14:02

  数字经济?

  数据越来越庞大,但真的带来了经济与节能吗?

  如果真的可以带来经济和节能?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单车墓地”?

  为什么会出现600多家电动汽车公司低水平重复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现在1年消耗的钢铁产量超过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消耗的总和?

  为什么会环境的危机越来越频发?为什么困扰小半个中国的雾霾曾经长久不能驱散?

  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生上学期间上课,放学期间带着家长一起去上补习班?

  为什么会出现青少年上学和上班一样累?

  类似的为什么,几乎弥漫在每个行业和领域,是整个中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全新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数字经济的关键是大数据?还是关键数据?

  谈到数字经济,谈到大数据,谈到人工智能,仿佛都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我们天然认为这些应该都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

  但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真的是关键数据吗?答案是: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虽然庞大,但涉及的交易量并不大,且数据十分松散,并不是关键数据。

  非关键庞大数据有价值,相对于互联网公司已经足够,但相对于社会,这点价值还远远不够。

  那么,关键数据在哪?答案是统计局的数据,税务局的数据。两套数据完整的记录了所有企业的历史贡献。

  前者是包括每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细分产品产量,后者包括每家企业每年获得的利润和给社会纳税的金额。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大数据是独享的,而政府机构的数据中的关键数据则是共享的,并不涉及隐私之类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整个社会在舍本求末,用最好的技术和资源去捡芝麻,而不是抱西瓜。

  2、关键数据有什么用处?

  关键数据记录着历史贡献,历史贡献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现在的信誉?

  现在的信誉是不是可以对冲历史遗留债务?

  关键数据1,中国企业500强,2016年,总体营收接近60万亿,2017年,总体营收64万亿,2018年,总体营业收入71.17万亿元。

  数据说明:

  第一,500强企业总体营收持续递增,2019年,他们的总营收会超过71万亿。

  第二,500强占整个社会总体营收的比重超过30%,是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两个判断,如何把这个关键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思维的延展方向:

  如果这500家企业联合建设一个电商平台,新电商平台的锁定交易量会超过70万亿,直接是阿里系的十多倍。

  这500家企业把未来1年希望分销的数字订单,存入自己的电商平台内,该电商平台会直接产生70多万亿提货权。

  这70多万亿的提货权分布在500家企业自己的账号内。

  历史营收数据与贡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每家公司愿意接受彼此存入订单金额与其上年营收收入持平。

  更进一步,提货权(订单)分销给谁?

  第1对象:500强企业的员工,预付部分工资。员工用提货权消费,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急需的订单。

  企业现金流一下子充足了,员工心理有了底,又多拿了部分工资,消费和内需会很自然的激活。

  贸易战带来的订单损失可以轻松获得补偿,经济会自然的软着陆。

  这是全民、政府和中国制造共同的心愿。

  第2对象:提货权投资给各个创新方向。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工程师与创新者来竞标。

  如果500强企业联合投资电动汽车行业2万亿提货权,是不是会吓退所有跃跃欲试的资本?是不是可以使电动汽车产业轻松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泥潭?

  吓退竞底资本,是不是使该电动汽车公司轻松获得数百万辆级别的电动汽车订单?是不是全球最好的工程师会向该电动汽车公司汇聚?是不是传统企业可以轻松分享创新的红利?其他领域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行业都是超级资金坐等创新者,都是给创新者带去充足的订单,是不是每个行业的能源、资源和人力的消耗都会下降50%以上?节省的能源、资源、人力是不是净利润?净利润是不是会放大传统企业手中的股权价值?

  第3对象:500强企业的股东(国企大股东是政府,小股东是A股股民)。股东获得提货权分红,可以消费,可以采购,可以跟投创新项目。分红会激活A股市场。

  如果500强允许A股的上市公司按照相同规则来参与,A股上市公司拿出3万亿提货权来分红,是不是直接会使A股的价值翻2倍?

  A股的价值被铸实,是不是会结构性的降低每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第4对象:社会福利=营销推广。拿出1.4万亿提货权按照人头发放。每人发放1000元提货权,是不是会吸引所有人注册,成为该电商平台的用户?

  这个平台的用户基数是不是直接超越传统互联网公司?这个平台的用户基数超过传统互联网公司,是不是会吸引所有企业和商户主动入驻?

  所有用户、企业和商户入驻,是不是直接实现了所有传统互联网公司的梦想——万物互联!在万物互联的新电商平台之上,整个市场可以直接使用提货权交易是不是成本最低?既然整个市场直接使用提货权,是不是等于500强企业直接赚了70多万亿提货权?

  第5对象:商业银行。因为提货权已经变的与人民币无差别。所以,商业银行接受传统企业以提货权偿还贷款利息就变得水到渠成。也就是说:传统企业和商业银行需要达成的新协议:传统企业的贷款变成永久债,永久偿还利息,保障银行的稳定收益。银行同意传统企业每年以增发的提货权偿还利息。也就说,传统企业也不承担赚钱付息的成本,而是通过发行提货权兑付。赚钱和发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截然相反。赚钱意味着成本指向传统企业,发钱意味着成本指向未来的智能机器。当然,另一种方案是贷转股,中国制造以部分股权偿还贷款,使银行可以通过分享中国制造的分红获得稳定收入。

  第6对象:政府。用提货权给政府纳税。订单等于提货权,提货权等于税收。反过来就是税收等于订单。

  第7对象:养老金。用提货权补足养老金。订单等于提货权,提货权等于养老金。反过来就是养老金等于订单。

  第8对象:以提货权投资海外市场。

  综上,关键数据的价值是消除我们的思维中的争议,使思维自由探索未来,发现未来,占领未来。

  反观,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除了隐私问题的争议,还存在着大众根本看不见的问题。

  大众根本就看不见,大众如何基于数据去思考?去推理,去走进未来?

  关键数据2,中国有接近14亿人口。

  如果全民每人登记采购1万元订单(提货权),汇聚的总采购意向是14万亿。

  这个采购意向会吸引中国制造来抢订单和蛋糕,抢就意味着入驻,抢就意味着每个企业申请额会远高于实际获得额。

  假设中国制造整体申请出售200万亿订单,全民只采购7%,剩余186万亿订单怎么办?

  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中国制造签署互换电子互换协议,186万亿订单直接会转化为186万亿提货权。

  中国制造属于谁?答案依然是中国人。因此,对中国人而言,200万亿由订单转化而来的提货权全部是绿色GDP。

  登记你实际出钱了吗?答案是没有!登记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只要大家都参与,就可以解决问题。

  因此,登记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使我们思维进入一个无人区。原来你从未思考过1亿以上的资金流动。

  登记可以让你自由的进入14万亿、200万亿资金,或者说订单区间。

  换言之,思维被某种结构禁锢,不能获得自由,才会产生危机。

  思考:14亿人口是大数据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有调动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人口普查。

  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人把它视为大数据?或者说是有价值的数据?

  参考答案:我们的社会缺少真正的公共精神!社会缺少公共精神,对社会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被传播。因为对社会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被传播,所以,思考者会逐渐放弃沿着公共精神方向去思考。

  通过以上两个公开数据推理,我们可以发现:任何1套真正公开透明的大数据都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即,通往未来的道路是并联的,但目的地是唯一,因为大众共享的关键历史数据是公开的、透明的、唯一的、不可篡改的。

  理论上,如果企业先发现,企业会获得相对主导权。

  如果是消费者先发现,消费者会获得相对主导权。

  如果是商业银行先发现,商业银行会获得相对主导权。

  但实际上,是群体逐渐发现的,消费者自由度最高,部分最先发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消费者认知群体达到一定程度,给企业心理上的安全感,企业和资本会随后加入。最后才是商业银行!文明在文明的边缘,创新在主导边缘。

  3、公共网络取代私人网络的主体地位,是数字经济的发展的历史要求

  人类文明构筑在信用之上,信用源自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以历史贡献和合约为基础。

  依靠债生钱逻辑产生的信用货币,之所以要不断强调自身是法币,是法币的根源在于:法币让大众不再担心,不再担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

  掌握在私人公司手中的互联网,无论它多么强大,它都无法保障自身不会被竞争对手挑战与颠覆。平台在逻辑上的不稳定性,使每个使用平台的用户、企业和商户内心都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忧虑和徘徊源自每个市场参与点,这种来自所有点的忧虑和徘徊,会直接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会使每个点都不自觉的选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这种不自觉的策略会指数推升万物互联的成本,会不自觉的使市场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600多家电动汽车公司裹挟着2万多亿资金,争夺1张门票;比如,449万个APP裹挟着4万多亿的资金被烧掉;比如,社会对指数增长的GDP对环境的破坏漠不关心。

  要提升效率,使政府能够重新有条不紊的调控经济,使经济变得经济,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是唯一解。

  公共网络使市场的每个点可以摆脱选择焦虑,因为安全与唯一,所以自己要抢先占据有利位置。

  每个点同步去抢,是所有点同步,效率会飞起来,而成本却可以降至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智能教育。如果是全民持股的,每个教师会抢着把最好的内容放到该平台上出售。

  每个教师的总和是全体教师,1年时间,就可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校教师、覆盖所有学科、覆盖所有领域的超级、动态教学数据库。

  在这个超级动态数据库之上,政府可以轻松调控教育的方向,使学生与家长摆脱没完没了的补课绑架。可选择的新教育政策:1、教师每获得40分钟的收看,系统产生1元提货权,教师和平台各分得50%。100万的收视率对应50万的收入。这会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优化自己的内容,抽出休闲时间辅导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每名学习者都可以享受全国,甚至全球最好的教学资源。因为学习者是免费的,因此,全民都会使用,按照人均每年收视800小时计算,每年产生的提货权等于800小时X60分钟/40分钟X14亿人X1元提货权每次=2.4万亿提货权,教师额外获得收入1.2万亿。平台获利1.2万亿,平台用1.2万亿再投资各个智能产业方向(比如全息软硬件,比如全息的电脑和手机,比如无人驾驶,比如智能农业),在新型产业之上,在建设智能学院,拓展教育的宽度和广度。新型产业产生的利润再反哺教师群体,为教师群体带去更丰厚的收益。这就可以达成:第一,全民免费享受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第二,教师不再需要靠补课获得收益,相关的教育产业部门可以额外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第三,政府除了出产业政策,并不需要实际补贴教育任何资金。第四,教育机构不需要靠增加学习者时间获得额外收益,自然开始考虑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让学习者搞懂。相关的内容与课程自然会被制作成好莱坞大片的效果,使学习变得有趣、有料、通俗易懂。同时,学习者和教师的时间都会被节省下来,不仅青少年会摆脱学习绑架,家长、教师也是如此。

  为什么以上假设模型在私人网络下不能自然实现?

  答案实际并不复杂,私人网络并不能形成唯一且安全的效应,没有唯一和安全的效应,教师选择任何一家私人网络平台,付出大量的时间都可能因为平台失败而变得毫无价值。因此,私人网络条件下,群体实际在做布朗运动,混乱、无序、低效率。

  再比如,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二战后的需求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这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温室效应。

  在私人网络格局下,没有任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任何办法都会遭到反对,一定会有各种不一定。不一定让思维没有办法延展。

  反之,在公共网络的格局下,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化石能源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采化石能源越少,获得的补贴越多。但补贴必须投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补贴来自:公共网络发行的提货权,而不是来自政府税收。补贴量等于节省能源价值X市场满意度。市场满意度由用户评价决定。这既可以保证化石能源企业获得充足补贴,顺利转型,又可以保障用户获得充足的能源。如果化石能源企业一边主动降低化石能源生产量,一面又主动加大新能源开发量。那么,环境友好的未来会很自然的发生,新能源占比会不断提升。过程中,用户始终在用投票约束其服务质量。

  沿着这个思维方向,以某年产量为基数,企业消耗的能源越少,补贴额度越高。补贴系数由用户决定。这会使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追求质量。比如,服装企业,会尽可能的生产款式和质量上乘的服装,取代每天绞尽脑汁让用户买买买。服装款式和质量飞跃,数量减少70%。我们够不够用?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现在大量剁手党买回去的多少衣服是用来穿的呢?数量减少,品质提升是不是可以减少50%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是不是减少70%以上的配送量?节省的能源、资源和人力是不是社会利润?这个利润是不是可以补贴给服装企业?补贴系数是不是应该由用户决定?再比如,餐饮企业尽可能让用户点适量的饭菜,是不是应该获得奖励?如果有奖励是不是浪费轻松会下降30%。节省的是不是社会利润?是不是节省的社会利润就是补贴本身,是不是补贴系数依然由用户决定。

  如果没有统一的公共网络,没有全程可追溯,没有基础数据的采集,比对与评价,如何实施奖励?

  凡此种种,都需要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

  4、市场需要的扩大市场和企业思考的扩大市场截然相反

  对社会而言,扩大市场是指:企业应该用更少的能源、资源和人力,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与服务,以更低价格满足大众需求,让货币升值。

  但对企业而言,扩大市场是指:扩大自己的营业收入,让用户花更多的钱。

  即,社会需要和企业思维方向是南辕北辙的,这是传统企业再无创新的根源。它思考的方向与创新截然相反,怎么能产生创新?

  假设现在某行业容量是100亿,成本95亿,利润5亿,该行业的目的是扩大到200亿,成本190亿,利润10亿,随后是300亿.....

  但市场需求是希望该行业容量缩小到50亿,成本40亿,利润10亿,利润率20%,25亿、成本15亿,利润10亿,利润率40%。12.5亿.......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通过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再造,使成本大幅度下降,让高成本的竞争对手通通死掉,把行业总营收做小,但自己却能保持高额的净利润率,高净利润率对应着高股权价值。如果整个社会都向创新方向迈进,所有领域的成本持续下降,所有市场规模不断缩小,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会持续升值。

  更直接说,创新是让传统企业无利可图,是让举足轻重的行业变成无足轻重的行业。

  比如,汽车普及之前,铁路是支柱产业。但汽车普及之后,铁路产业就变得无足轻重。因为铁路、煤炭、蒸汽机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英国就衰落了。再比如,在流水线普及之前,汽车价格高达2000美元,汽车是奢侈品,但流水线普及后,T型车降至230多美元,汽车在美国变得无足轻重。美国的效率一下就甩开了旧欧洲。创新的内核是让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变得无足轻重,比如,房子、车子、教育、医疗。但这些领域自身都不可能产生内生的创新,原因是这些行业的目的与创新南辕北辙。

  创新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行业规则掌握在行业手中,行业的目的与创新南辕北辙。

  比如,教育!教师的目的是补课,获得额外收入。

  比如,医疗!医生的目的是多开药,多检查,多获得额外收入。

  比如,金融!银行的目的是扩大利息收入,扩大债务规模......

  比如,房地产!地产商眼中房子比黄金更珍贵,更稀缺......

  以上种种是旧经典理论根本没有涉及的问题。

  也就是说旧经典理论一直站在单边视角看待市场,经济学家要么认为市场是完美的,要么认为计划是必要的。

  经济学家每天的争论把大众的目光吸引到:到底是计划好,还是市场好,到底是政府干预好,还是政府不干预好。

  实际这种讨论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两者各有各的价值,但政府要使政策更加有效,就必然要看到市场和行业的根本对立。

  只有政府看到市场和行业的根本对立,政府才能通过新策略,协调市场与行业的矛盾,协调传统与创新的矛盾。

  否则,无论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都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巨大的浪费。

  表现在:中国货运周转量占世界的60%;表现在3亿美国人每年消耗的石油资源占全球的30%多。

  5、社会效率的分水岭

  社会效率=社会总体订单/就业人口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阶段性的需求,呈现抛物线走势,工业化在城市化之前,一旦城市化接近尾声。

  社会实际订单量会结构性下降,这意味着社会效率在这个点会出现结构性下滑,对应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个客观结构,也已经被所有完成城市化的经济体所证实。

  按照放任自流的逻辑,城市化拐点后,所有产业会走向垄断,大量企业会破产,失业潮会随时发生。经济随后进入后增长时代,就如同人过中年。

  如何破解城市化拐点的魔咒,世界从未有成功案例。

  为什么?

  经济学被玩的太复杂!

  我们只看:社会效率=社会总订单/就业人口

  我们会发现:要保持社会效率,应该减小分母,即缩小就业人口和劳动时间。这与经典理论南辕北辙。经典理论的药方只有一个,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什么?给失业者找到新工作,安置到第三产业。继续加大投资,没事找事,先挖个坑,随后,填平它。

  以上种种,与客观要求南辕北辙。

  如果按照缩小就业人口的方向,如何解决?

  工作时间减半!40年退休降至20年退休!

  接踵而至的问题:退休金源自哪里?

  企业将希望分销的订单存入一个统一系统,就会产生提货权。提货权由生产能力决定,存的订单越多,对产能过剩的解决作用越大。

  因此,提货权流向退休金,退休金=消费=订单,订单恰恰是企业寻找孜孜不倦寻找的目的。

  当然,这会衍生出一个新问题,这种创新会让商业银行变得无利可图。

  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上面我们已经论述过,这里就不再累述。

  6、谁来得罪行业?谁来创新?

  在中国,没有人有能力独立得罪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被神圣的金融行业。

  因此,只有人人登记,建设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

  使每个人可以站在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上思考未来,发现原来那些矛盾都可以协调,所有的锅都可以甩给未来。

  因为未来的劳动主体是软件和智能机器。

  如何登记呢?一个邀请两!

  400万>>>800万>>>1600万>>>3200万....

  只要完成登记,每个你的思维方式马上立竿见影的转变!

  因为每个你背后站着全民,你可以理直气壮的代表全民提出各个行业的节能措施。

  你也可以代表自己的行业,理直气壮的要求节能措施带来的社会节约给出补偿。

  7、人民币是未来的订单,未来的订单是人民币等价物

  前半句话很容易理解,人民币早晚要花出去,必然是未来的订单。

  后半句是什么意思?你只有站在统一的公共网络之上才能理解。

  人民币/订单、提货权/订单、退休金/订单、税收/订单、投资/订单、资本/订单、工资/订单.....这些玩意在一个统一的公共网络里都是无差别的数字(合约),你根本看不出名称的差别。智能化的发生使未来劳动的主体逐渐变为:软件和机器。软件会违约吗?机器会违约吗?

  为什么我们会放弃不违约的软件和机器?执着的盯着必然会违约的人?

  其根源在于我们太渴望某种东西,就会把某种东西神话!我们太希望分销自己的订单,就会把自己的准备分销的订单贬的一文不值。

  这种订单是产品,是服务,是劳动!加上未来两个字,就是未来的产品、未来的服务、未来的劳动。

  它们能数字量化吗?如果能,你为什么认为他们一文不值?

  这是每个中国人需要反思的。

  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我们始终会觉得美元重要,出口重要,而自己生产的货物贼廉价!

  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我们越勤劳,我们会越压力山大。

  再回到几组关键词:提货权/订单;养老金/订单、税收/订单、投资/订单、工资/订单。

  为什么我们要提供配套组词?因为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商户、每个教师、每个机构....都有两个身份。都即是卖方,又是买方。试问哪个企业不采购?哪个商户不采购?因此,没有绝对卖家,也没有绝对买家(寄生虫)。

  提货权是买方权力,订单是卖方权力。

  花钱是消费的权力,是休闲时间的权力。

  赚钱是工作的权力,是全职时间的权力。

  公共网络边际成本为零,去掉了数据管理成本,即,零利息,因为零利息,所以零债务。

  在零债务的环境内,你要换位去思考问题,上班与休闲时间,你需要的截然不同。

  另外,环境的改变,工资待遇、竞争激烈程度等等都会发生根本改变,同理,社会包容度。

  未来,社会允许企业以产品偿还历史遗留债务,自然允许个体负债人以劳动偿还历史债务。

  社会允许负债人以劳动偿还债务,是不是还会帮负债人匹配高收入工作岗位?

  答案实际是肯定的。因为社会效率已经足够高,在统一的公共网络内信息变得对称,帮助有历史债务的人找到工作,并不是难事。

  总结:以上种种,在说什么?

  都是数据!都是大家也可以获得的公开数据。

  都是如何使数据变的更有价值的路径,或者说使时间变得更有价值的路径。

  只有更多人发现数据变得更有价值的路径,数据和时间才能变得更有价值。

  只有更多人集结到一起,每个人可以站在群体之上,居高临下面对每个行业,才能真正发现基于数据的创新路径。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