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才能进步 京东金融已突破金融边界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19-06-03 14:55

自我颠覆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基因,表现在京东金融(现京东数科)的身上,则是不断自问:自己可能死在哪里。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行业自省,即使正在金融科技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便开始考虑现有业务的天花板问题——整个金融体系到底需要什么?思考过后,最终决定:突破金融边界,向实业延伸,通过数字科技去做金融与实体产业的连接。

2018年11月,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京东数字科技。

新架构下,京东金融展示给世人五大业务板块:数字金融、智能城市、数字农牧、数字营销以及数字校园。


1.png


看似互不关联的行业板块,在底层上却拥有共同不变的数字技术平台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搭建行业know-how,用数字科技去实现产业数字化,改变整个产业的成本结构,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

在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看来,京东数科的生长源自京东集团生态里产生的大量数据,当其把整套数据标准化、系统化后,可以赋能的已不仅是金融一个行业,而是可以拓展到多个实体行业。“今天的京东数科,本质上是一个建立在海量数据上面的数字化科技服务企业。”

两年前,刚卸任IMF副总裁的朱民曾在杭州湾论坛上发问:本地有这么多的互联网IT企业,但为什么没有看到带动实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当时,宏观经济低迷,实体企业效益递减,互联网金融火热。

而今,大到BATJ,小至某些区块链技术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如同京东数科,在服务金融行业之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延伸至上游实体,更名只是表象,背后折射的却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

“这是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由金融数字化推动,最终的升级都是产业数字化。”包凡认为。

按照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18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增长20.9%,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由此可见,数字中国已经初具规模。

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横跨着实操的鸿沟,摆在京东数科面前的,是如何转变从to C到to B的思维,实现真正的战略升级,蓝图很大,但行业系统生态的搭建却非一日之功。

突破金融边界

对于京东金融而言,能够支撑其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是其深耕金融领域多年获得的科技能力。然而,在能力输出的最初阶段,京东数科内部曾因战略调整爆发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争议。

2015年底,京东金融首提“金融科技”概念,向金融机构输出科技能力。而在那一时间点的京东金融产品已经涵盖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支付、理财、保险、证券、众筹等七大业务领域。

在同一时间点,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先后获得民营银行牌照,百度也于2018年与中信银行合作成立百信银行。

而在陈生强看来,互联网金融概念不能表达真正的创新含义。当时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下,互联网机构大多做的是流量和获客,通过渠道创新降低获客成本,但是并未触达金融供应链层面,从风险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真正降低改变整个产业的成本结构,降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流量服务不能真正去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在净资本决定天花板的金融行业,能做的也仅是在净资本约束下,利用科技去获得最大化利益。

同业仍在深耕金融,自身前期的巨大投入已开始产生回报,更广阔的金矿就在眼前。在这时调转方向,令当时的京东金融内部部分管理者感到费解,争议由此产生。

面对内部分歧,陈生强用了一年时间来说服管理团队。

能够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根本上看,是人性使然,放弃短期利益而追求长期价值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就好比用了很多积淀挖矿,终于进矿了,里面还有更大的收益,然后把矿送给别人。”京东金融内部一位高管感叹。

那一时点,主要有两个行业在谈论金融科技,一是偏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用科技的方式做金融业务,市场将第三方支付都纳入到金融科技;另外一个行业是,包括百度在内的科技公司向金融机构提供诸如AI的服务能力,不过这个生意与传统技术服务类似,不能给金融机构带去业务增长。

京东金融副总裁谢锦生曾总结,所谓金融科技必须具备几个能力,第一,对行业的洞察力;第二,必须要有科技的解决方案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甲方思维模式,站在银行角度考虑业务模式,将业务做大。

陈生强在JDD-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强调,尽管品牌升级,京东金融仍然是京东数科的核心业务板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