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军:以史为鉴 吸收亚洲金融危机经验以应对当前形势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充分掌握和吸收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和影响,研究弄懂全球宏观大势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更好地把握未来。

  企业新闻  ·  2018-09-18 09:29
于学军:以史为鉴 吸收亚洲金融危机经验以应对当前形势 - 金评媒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9月16日,《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家论坛暨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与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有许多相似之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充分掌握和吸收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和影响,研究弄懂全球宏观大势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更好地把握未来。

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家谈论得很多,但是对亚洲金融危机则相对谈论得较少。因为时间间隔较远,很多年轻人可能对亚洲金融危机根本没有多少印象,对此,于学军专门解读了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

固定汇率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制度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或东亚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1997年7月2日,以泰国货币泰铢的突然大幅度贬值为标志的金融风险事件,此次事件很快像一场强烈的热带风暴,迅猛席卷了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几乎所有的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甚至继续向北,摧毁了韩国的金融体系,日本的经济金融也因此受到重创,日元大幅度贬值。

所有受冲击、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中,有的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政府垮台、社会动乱,当时东南亚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也在危机中纷纷下台。

综合分析,于学军指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生危机的这些主要国家,总体来看属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均建立在出口拉动上,因此外贸进出口、外汇、汇率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基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这些危机发生国几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固定汇率的管理模式,名义上与"一揽子货币"挂钩,但实际上主要是与美元挂钩。这种汇率管理模式与美元“锚定”,等于和美元绑在同一架战车上,当美元汇率下降或低沉时,等于对其它非美元货币便形成低估或贬值,这种情况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从而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一旦美元升值甚至出现高估时,就会使这些国家的货币随之出现升值或高估现象,这些国家的外贸环境也随之出现逆转,泰国等国家在金融危机前甚至连续几年出现贸易巨额逆差的局面。对于一个较小的经济体来说,这实际上是难以承受的,局面如果不能在短期转变,矛盾就会越积累越重,风险快速上升。

于学军指出,这是在汇率安排上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原因。看起来,固定汇率在某种条件下或某个阶段,的确有利于促进这些国家的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和根本来看,这种汇率制度的弊端却十分突出,并非是一种好的、可以长期实行的汇率制度安排。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对这一点已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现在亚洲已经很少有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

美元汇率波动呈现周期性

美元汇率的周期性波动,这是背后的推手,是宏观大势。于学军看来,美元汇率是波动的,甚至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表现出一种完整的周期性。

这从美元指数就清晰可鉴。初始美元指数是100点,有时它可以明显高于100点,有时也可以明显低于100点,最高时可以达到120点左右,最低时则在大约80点左右。这样,一高一低,实际上落差相当大。

其实,这种波动对货币来说也很正常,任何货币其币值、汇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元如此,欧元等其他货币也是如此。其背后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所谓汇率,不就是各种货币之间的相互比价关系吗?而影响不同货币变化的因素实际上有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甚至有国际大环境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至于美元为什么会呈周期性波动,于学军认为,大致有几类因素:

第一类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的推动,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初始原因,实际上是源于自1993年美国在信息产业上取得的长足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从而触发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致使美元不断升值。

第二类是货币信贷的持续巨额刺激,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并出现泡沫化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出现,肯定要进行宏观调控,出台紧缩政策,美联储就会连续加息,终使泡沫破灭或终结,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个阶段,美国并未出现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在此之前美国的刺激性政策使然。

新的第十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很不平静

对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处境及应对之法,于学军认为,是可圈可点之处的。

于学军回顾了几段当年重要细节。一是1994年中国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其最核心内容就是实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制度。并轨以后的汇率的确有竞争力,促使中国外贸进出口在此之后长期保持大幅度增长。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中国说到做到,后来受到亚洲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国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成为中流砥柱,的确功不可没,有目共睹。虽然当时在国内,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当时,中国的确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但事后来看,却也很给力、很值得。

再有一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即1994~1996年,中国实行了三年宏观调控,实现“软着陆”,这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上是很成功、很经典的一个阶段,这为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供了抵御能力和底气。

在于学军看来,受前述因素的影响,美元长期以来处于起伏波动当中,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基本上十年一个轮回,全球经济体系因为美元波动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从而引发大的金融危机。“比如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现在到了2018年,进入一个新十年,似乎又进入这样一个魔咒。”他推测。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很不平静,已有很多国家的货币金融发生了危机,包括阿拉伯、土耳其、巴西、南非、俄罗斯等。”于学军说,中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也倍感压力。自今年四月开始,人民币承受明显的贬值压力,社会融资紧张,外贸出口压力显现,股票市场持续低迷,金融风险上升,银行经营普遍困难。

“这是一个宏观大势,我们面对的形势可能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还要复杂严峻。”于学军判断。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新闻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