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背后的高风险,技术局限性成最大阻碍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对金融业的赋能,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普遍的发展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就是消费金融。

  刘旷 原创  ·  2018-03-19 12:23
消费金融背后的高风险,技术局限性成最大阻碍 - 金评媒
作者: 刘旷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对金融业的赋能,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普遍的发展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就是消费金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对金融业的赋能,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普遍的发展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就是消费金融。通常来看,消费金融具有特定的丰富应用场景,加上具有单笔授信小、审批操作快捷、贷款期限短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打着消费金融名头的企业,实际上并非消费金融的行业“正规军”,即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其中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头部企业。而真正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企业仅有22家,并且这些企业多数具有银行背景。其中缘由,除了消费金融牌照审批难度大、要求苛刻,还有审批流程耗时长等原因。

但借助科技的力量,这些涉猎消费金融的企业依旧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消费金融也经历了从混战到群集,到如今逐步迈向常规化的发展阶段。那么借助科技的力量,消费金融企业目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在技术上的创新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我们可以从大众熟知的电商系消费金融模式来分析,看这些消费金融企业发展情况如何。

巨头横行、中小玩家多艰,行业依旧暗藏汹涌

拥有大型电商平台背景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对于经常网购的人群来说应该不陌生。依托电商背景,两者有着各自完美的消费闭环场景,以及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基础和能力。

身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都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花呗在2017年放贷规模预计超9000亿,而京东白条从2014年2月在京东商城上线以来,很快发展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爆款,带动京东金融进入飞速发展通道。

目前随着场景的不断渗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电商系消费金融玩家正在扩充服务领域,向租房、旅游、家装、购车等更加细分化的领域靠拢。

不过在光鲜的外表下,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如蚂蚁花呗极高的受欢迎程度,还催生了一个灰色产业,即花呗套现业务。这一灰色产业暗含高风险,首先提现需要收取较高的手续费用,其次由于行业特殊性,使之成为一个骗子横行的业务。而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都可能会造成蚂蚁花呗陷入不良的发展境地。

但从这方面并不能直接看出蚂蚁花呗有何过错,提现首先是用户自发行为,蚂蚁花呗并不支持此项功能。但从其在技术上的限制手段来看,在骗子“防不胜防”的一系列破解操作中,蚂蚁花呗或许应该从技术能力提升入手,全方位禁止提现等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否则在套现业务滋生的当下,还可能会造成资产计算不准确等情况的出现,最终影响到自身业务的良性发展。

再如京东金融旗下的京东白条,新媒体《第一消费金融》曾报道,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京东白条逾期超过90天的金额从4.3亿元增加至6亿元,逾期大于等于90天的回收率最终只有2.4%,如果以逾期超过90天的白条资产为违约资产,平均违约率高达2.44%。这也表明,京东白条对坏账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全面和完善,风控等方面的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实际上,除了电商系的消费金融代表,还有不少中小企业也在涉猎消费金融模块,这些企业遍布在消费金融各个细分领域,代表企业有租房领域的会分期、装修领域的土巴兔等。

但由于巨头笼罩以及行业特殊性,许多中小企业难免遇到资本困局。现如今,在政策监管下,校园贷近乎走向穷途末路,而这些入局消费金融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面对行业巨头的实力碾压,日子也不太好过。甚至存在部分平台为寻求大的增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多头借贷现象。

总的来看,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为代表的电商系消费金融玩家,在科技赋能消费金融的过程中,着实为企业、为用户带来诸多消费上的便利。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光喊着科技赋能的口号不足以服众,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指向企业的用户扩张目标,还要全方位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提升企业防守能力。

消费金融的病,根源在于技术局限性

作为消费金融的核心,征信和风控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现如今,虽说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消费金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大提升了企业运作效率,也惠及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此外为了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人脸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已经被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当中,可见消费金融企业的确都在致力于提升风控和征信能力。

即便如此,消费金融还是摆脱不了技术有限性带来的残酷现实。

首先,平台与平台之间信息不透明,市场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数据不透明现象存在于许多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亦然。而一旦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就可能出现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重复借贷等不良现象。

不仅平台与平台之间信息不透明,平台与用户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部分平台为了按时回收资金,开始采用不当催收等手段,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用户,也容易给平台抹黑。如去年5月份左右,做消费分期服务的佰仟金融被爆无故延长用户还款期限,用户拒绝还款之后,还遭到电话恐吓等不正当催收行为。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按时回收资金,那么平台也难以维持自身业务的长期发展。久而久之,在资金难以回笼,平台又没有正当的计策可以实行的情况下,最终可能会导致平台陷入发展死循环阶段。因而暴力催收行为不可行,资金回收迫在眉睫,根源还在于如何完善资金回笼办法,提升用户“还钱”的主动性。

其次,都说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有助于防止信用欺诈,能够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不过从市场上的现状来看,消费金融信用欺诈现象依旧在发生,这一技术在市场上的运用也不是很完善。换句话说,防诈骗技术在进步,但是骗子也不甘人后,甚至可能拥有更加高科技的诈骗手段。由这看来,人工智能防欺诈功能甚至有被鼓吹过度的嫌疑,所以最终还是要依靠用户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这一可能为其带来财产损失事件的发生。

最后,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加上企业服务对象的快速下沉,当两种现象同时出现时,在消费金融的资金规模急剧扩张的前提下,各类消费金融平台就会面临较高的坏账风险。

总的来看,随着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严厉监管阶段,企业发展也从群雄混战走向良性竞争阶段。但市场上依旧存在的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技术水平不到位所致。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除了从自身模式上进行优化,关键还在于提升技术赋能消费金融的水平。

消费金融市场有待渗透,但技术完善道阻且长

综合来看,科技对金融业的驱动,已经发展到了金融数字化的阶段,直至现在,数据和技术依旧是支撑消费金融前行的两大法宝。而在这两大法宝为支撑点的背后,是消费金融企业提升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美好诉求。

虽说目前消费金融场景正在细化,企业都在寻求差异化的发展方向,但以上这些消费金融企业所面临的现状,以及这一现状给用户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还远远不止这些。不仅贷款利率和额度等问题到如今依旧存在,泄露用户信息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聚投诉2017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报告显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借钱快在2017年的有效投诉量高达1191件,大量投诉内容聚集在平台私下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上;除此之外一信贷等同类平台也受到多项此类投诉,借款人个人信息受到极大安全威胁。

因而,即使这些企业鼓吹的科技赋能金融能为消费者带来极大好处,但只要主要矛盾不解决,消费金融还是难以摆脱前行艰难的现实。

消费金融企业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除了发展长尾用户、挖掘潜在用户之外,如何服务好用户也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从前期探索经验可知,消费金融行业步入良性竞争的前提,首先是商业模式合理,其次是真正为用户着想,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

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消费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依旧前景广阔,预计今年需求景气的局面还会持续,因为还有广阔的市场细分领域亟待挖掘。而除了一些刚性的生活需求之外,用户在一些娱乐项目如观看视频等方面同样需要消费金融的支持,这也表明这个行业有着更加细分化的场景可以渗透。但是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走向合规是这个行业面临的迫切要求。还有另一重点,当下消费金融去杠杆成为趋势,这一赚快钱的行业也面临着去杠杆的紧要任务。

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前众多消费金融企业崛起的背后,是众多探索失败的同类企业的经验堆砌。现如今,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成为众多消费金融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企业的前行之计,除了强大的风控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市场有一个全局的把控,才能赢得更远的未来。不过归根结底,技术不过关还是摆在企业前行道路上的一大难题,都说消费金融未来值得期盼,但技术的完善同样道阻且长。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编辑:杨少康)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刘旷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