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体:现金贷一刀切虽可立竿见影 但或引发危机
【摘要】显然,一旦监管政策明朗,这些小平台将会很快从线上销声匿迹,重新回到线下和地下。它们此前将现金贷行业搅得声名狼藉,现在可能又会从监管大网中溜之大吉,最后留给现金贷市场一地鸡毛。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显然,一旦监管政策明朗,这些小平台将会很快从线上销声匿迹,重新回到线下和地下。它们此前将现金贷行业搅得声名狼藉,现在可能又会从监管大网中溜之大吉,最后留给现金贷市场一地鸡毛。
11月下旬以来,针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监管政策急管繁弦。
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到央行、银监会召开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会议,再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凡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应立即停止非法放贷……短短数日,在政策“重拳”打击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的市场环境就从此前“盛夏六月”,进入“数九寒冬”。
这波政策冲击,最先影响到的是对消息最为敏感、在大洋彼岸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中概股。
一直处于现金贷舆论风口浪尖的趣店,已从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35.45美元,“过山车”般跌到了11月25日的12.22美元,不仅跌破了24美元的发行价,市值也缩水过半。其他互联网金融科技股,同样未能幸免。拍拍贷从13多美元,一路跌到了8美元左右;宜人贷从近期高点58美元左右跌到了11月25日38美元左右;融360从上市首日的8美元左右跌到11月25日5美元左右;信而富从近期高点12美元多跌到了11月25日7美元多。
中概股的下跌反应了市场恐慌。事实上,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监管风暴”引发的行业震荡,远超预期。
闻风而动的首先是银行。
众所周知,从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的资金来源,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银行。此次监管政策要切断的,正是银行对现金贷的资金输出通道。目前,现金贷市场规模在6000亿元-10000亿元,潜在市场规模也有数万亿元之巨。根据趣店公开披露的信息,其48.1%的放款资金来自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即便银行资金仅占48.1%的一半,以行业的体量计算,流入现金贷的规模也非常可观。
现在针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监管政策日趋严厉,如果从资质到资金一一封堵,能活下来的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屈指可数,关门、跑路和倒闭潮将不可避免发生。到那时,银行想拿回资金,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恐怕也无能为力。受政策影响,目前与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合作的资金方,已不再新增资金,只消化存量。而向来对政策敏感的银行,则加紧了抽贷力度。由于与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合作时,银行有一条“强势条款”,即资金方可以随时抽回资金。若银行加速抽回资金,被釜底抽薪的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将雪上加霜,很容易被压垮,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闻风而动的其次是借款人。
现金贷广受诟病的是“高利贷”。根据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为同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现在随着监管层施以“重拳”,借款人理直气壮了,“集体赖账”“集体违约”已心照不宣。特别是,网络小贷和现金贷领域,共债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借款人同时在十几家平台欠钱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监测的数据,截至11月19日,运营现金贷的平台有2693家,用户近1000万人,预计其中有200万现金贷借款人有多头借贷情况。
原本“一人多贷”,还能让有还款意愿的借款人“借新还旧”。现在现金贷平台同时缩量,很多拆东墙补西墙的共债危机开始爆发。如果现金贷平台快速关门,借款人借不到钱,自己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又非常有限,最终,这些有心无力的借款人,可能会不得不走上“赖账”之路。虽然现金贷领域被资本视为暴利沃土,但那也是违约率可控情况下的结果。如果借款人都站在道德高地上做“老赖”,对现金贷公司将是灭顶之灾。由此引发的行业危机、信用危机以及风险溢出,不容小觑。有关方面需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有意思的是,在资金方不断收紧资金,以及借款人逾期蔓延的行业现实面前,一些从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中小平台也开始铤而走险。这些原本混迹于民间高利贷、从线下转到线上的小平台,大多是花费几十万买套系统,花点钱买数据,然后直接开干。本来风控能力就差,或者基本没有风控,现在政策要求其利息和费率加起来年化不能超过36%,等于要了他们的命。为了在关门前,再捞一把,他们提高利率、快速冲量。比如,在一些贷款超市,一些现金贷小平台主动揽客,但条件苛刻,要么采取缩短账期的周结,要么预付,利息也较以往有所上浮。
显然,一旦监管政策明朗,这些小平台将会很快从线上销声匿迹,重新回到线下和地下。它们此前将现金贷行业搅得声名狼藉,现在可能又会从监管大网中溜之大吉,最后留给现金贷市场一地鸡毛。
资金方、借款人和现金贷平台,共同构成了现金贷市场的三个重要主体。眼下,支撑市场的三个支柱,都在行业震荡中危如累卵。针对行业危机,有关方面有必要一方面尽早出台监管政策,明确平台门槛、人群定位、借贷周期、借款金额、资金流向、征信体系等,以消除行业预期的不确定性,不给劣质平台更多兴风作浪、违规违法、累积风险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要考虑现金贷市场现实,在“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所有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的同时,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采取“新老划断”的办法,从政策出台之日起,存量给出退出和合规时间表,逐步化解风险,增量按照新政策精神实施。
“一刀切”政策虽可立竿见影,但行业震荡引发的危机有时会出人意料。
(编辑:田跃清)
来源: 金融时报

爱财经



- 情报 | 京喜拼拼并入零售业务;豆神教育收关注函;全球15家数字支付公司中支付宝居首位
- 情报 | 消息称恒大汽车无限期推迟预售;网曝小鹏汽车大规模毁约应届生;广汽本田遭千名业主集体投诉
- 情报 | 新东方在线回应东方甄选APP投入使用;慧聪网已有员工陆续离职;证监会强制执行乐视网2.4亿罚款
- 情报 | 蚂蚁消费金融发生工商变更;谷歌Stadia云服务被关闭;腾讯申请微信刷掌新商标
- 情报 | B站被爆年底裁员;中公教育现2.92亿元折价大宗交易;中国银行元宇宙支付专利公布
- 情报 | 极氪寻求在美 IPO;百度、网易等七家公司将从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移除;花房集团登陆港交所
- 情报 | 天眼企服将于7月关停;Meta开始使用新股票代码;社交平台Soul宣布撤回美股IPO
- 情报 | 小米自研芯片将在今明两年亮相;阿里云「通义千问」已完成备案工作;特斯拉新款Model3或9月1日上市
- 光年速递 | 小米SU7 Pro版交付周期再缩短;特斯拉首次进入政府采购;阿里健康大药房海外店被曝售假...
- 情报 | 造车新势力10月份销售平淡;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蔚来整车工厂生产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