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层普世意义:还底层信贷服务以自由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最大的受益群体是长久以来徘徊在金融服务“温饱线”上的底层群体。

  苏言  ·  2017-11-20 13:10
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层普世意义:还底层信贷服务以自由 - 金评媒
来源: 金融分析师陈凯歌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最大的受益群体是长久以来徘徊在金融服务“温饱线”上的底层群体。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从最开始引进海外的一些舶来品概念,比如P2P以及到结合本土化的金融服务实践进行一些微创新再到大刀阔斧地结合本地实践产生诸多的模式,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国内改革发展的空档期进行了一场金融的普世化运动,这场运动中受益者有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最大的受益群体是长久以来徘徊在金融服务“温饱线”上的底层群体。

传统的普惠金融,中国数千家大大小小的银行金融机构是完全不足以覆盖的,银行跨区域经营限制,加上天然存在的风险偏好和用户选择成本,加上弱势群体在建立个人信用能力上的天然不足,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普惠”金融更多是处于灰色的地带:个人借贷、民间借贷以及一些不受监管的线下借款等。

这种灰色地带实际上存在了很长时期,只不过在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下,并没有充分对这部分需求进行非常清晰化和严格化的制度界定,一来传统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具有金融服务资质的持牌机构进行的,其服务逻辑更多是建立在社会优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能力之上。

虽然也会对农村以及白领等部分群体进行普惠金融服务,但是总体而言获得率是不高的,或者说服务措施是不完善的。这种相对没有满足的金融空缺也导致了在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前夜,这部分群体的金融服务满足感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一方面这也是国内的互金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外的一个本质因素。

这种错位的金融服务是由普惠金融服务端的供给侧严重不足而需求侧的刚性存在而天然形成的割裂,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国内互金行业发展到大数据信用贷款和数据风控为基础的现金贷开始出现后,国内的这种底层的资金借款、周转需求才开始被传统金融正视起来。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小额相对高息借款,用户、获客、信审、放款以及催收都采用互联网线上方式,在移动端智能应用和支付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极其高效的借款方式满足了信息化、大数据条件下供给侧的一种丰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以互联网信贷端为驱动的金融科技服务力量,在这几年确实是完成了一件传统金融难以短时间内完成的事情: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和线上获客能力,利用高效快速的集中信贷审批和发放系统,通过各种互联网核心技术对用户进行线上信用评价并进行金融服务。这种模式因为更高的效率和便捷性,以及对用户信用门槛更低的要求成为了大多数底层金融群体首选的融资方式。

为什么说低层的金融服务自由被满足并且激发出来了呢?在当前国内的个人信贷端驱动的互金模式下,对用户借款的服务模式实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层,但是大多采用无抵押线上信用贷款的方式。这种对用户分层的金融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以纯现金信用贷款为基础的互金服务。

在监管定调小额、分散的趋势下,以项目类资产为驱动的模式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信用借款撮合为主的P2P网贷模式,由借款人的资金对接小额分散的融资人需求。这种模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额度不高,一般都在千元到万元之间,用户的授信模式主要采用白名单制以及掌握一些多维度风控手段来进行授信,由于单笔订单金额小,用户分散,产生的风控环境差异就是就违约、逾期类资产的抵御能力相对更强。

再加上小额的用户借款者对利率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利率幻觉”,导致在撮合服务的利息收入上产生比传统金融乃至于网贷行业浮动更大的收益空间。在现金贷行业进入监管视野之前,市面上的一些小平台在年化利率方面也呈现出以百为单位的浮动。

第一种是完全小额的现金贷款模式,额度一般在几千元,期限也在3个月以内。其风控方式早期相对比较粗放,因为能够产生一定的风险收益对价空间:比如不是通过加强线上数据化风控能力来提高信贷质量而是通过不加以节制的市场推广和收取高额的利息来摊平不良资产所占比重,最后也能实现较高的盈利。这种模式在最新的金融监管压力下很有可能因为资质、利率以及催收手段而面临越来越大的营收压力,很有可能和上一波被迫转型甚至推出的网贷平台一样。后期随着行业发展的成熟,小额的现金贷模式也会逐步加强自身的风控能力建设。

还有一种相对是比较健康的现金贷模式,笔者更愿意将之称为个人信用借款产品。这种现金贷的授信金额一般较大,处于10-30万之间,参考的数据因子也较多,基本上日息在万2到万5之间,当然也有介于10万以内的产品,不同的额度和利率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价值生态的变化,目前行业内几十万的信用贷款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银行的信用贷款产品,而额度在1-5万之间的则更多是一些风控能力更强的互联网信贷产品。

这种额度为几万的互联网信用贷款模式,其实是建立在严格的风控准入、大数据分析、反欺诈模块、安全技术服务等基础上,并且通过风控模块技术、因子结合联通在大数据、技术、用户行为方面的优势进行复合交叉验证,通过融合大数据、智能风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来产生一个在内部场景已经试验和比较过的风控模型,并结合外部的尝试进行场景化。

这种模式其实更具有长期的社会意义,因为其满足了一部分真实金融服务用户的刚性需求,而且也比纯小额的现金贷模式有更好的风控场景能力。当然不是说小额的现金贷模式没有空间,而是需要一个更为稳健可持续的风控基础作为支撑。在激发底层金融服务的需求上,无论如何,小额分散的信用借款模式,或者是当前风口浪尖上的现金贷模式,都是一种有力的参与者,真实的需求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多需要利用风控和技术鉴别的手段进行区分。

(编辑:郑惠敏)

来源: 金融分析师陈凯歌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苏言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