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对外开放——门开了客人就会来吗?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金融业市场准入对外开放新政切实落实,还需要一系列的立法修法工作,并由各个行业监管机构修改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实施细则,预计将是费时耗力的工程;而且,即便持股比例提高,对外资机构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关键还取决于营商环境。

  莉莉财经  ·  2017-11-14 10:25
金融业对外开放——门开了客人就会来吗? - 金评媒
来源: 财新网 葛音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金融业市场准入对外开放新政切实落实,还需要一系列的立法修法工作,并由各个行业监管机构修改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实施细则,预计将是费时耗力的工程;而且,即便持股比例提高,对外资机构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关键还取决于营商环境。

备受瞩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旅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其中最让金融界兴奋的是,中方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业的决定。

在国新办11月10日的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为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部署,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上述决定将放宽外资在证券、基金、期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持股限制,也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入新阶段。但兴奋之余,需要冷静的思考,比如:上述政策何时可以真正落地?政策实施后会对现有框架有哪些实质性突破?持股限制的取消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新的商机?

新政落地实施尚需时间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在2001年加入WTO后的十几年间一直处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持股比例方面,目前中国是国际上为数不多在基金、证券、期货等行业对外资持股比例设限的国家。在这些行业,外资持股比例大多被限制在49%以下,无法成为控股股东。

因此,近年来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呼声不断。中国和美国、英国的双边对话机制也起到了助推作用。2016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框架下,都达成了多项金融开放的成果,包括中方不断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进一步放开外资机构参与国内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业务的限制,并承诺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业和证券业领域享受与国内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等。

2017年8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推进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对外开放,并明确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共十九大则重申要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以竞争促进优化与繁荣。

以上可以看出,此次放宽外资在各个金融行业持股比例的决定由来已久,现在提出只是水到渠成。在时间表方面,虽然首次明确了会在相关措施实施后的几年内彻底取消投资比例限制,但何时能实施还是个问号。

要切实落实上述决定,还需要一系列的立法修法工作,包括修改发改委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提高外资在相关行业的持股比例,以及之后由各个行业监管机构(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修改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实施细则。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再加上草案征求意见等过程,预计会是费时耗力的工程。

持股比例越高,商机就越多?

由于长期以来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一些外方股东在合资金融机构中作为小股东常常缺乏话语权,与中方股东的合作并不顺利。从近年来一些外资股东从合资金融机构的退股交易中,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金融业开放的新政落实后,随着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外方股东将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并在公司治理和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显然会对外资机构有一定吸引力。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新政策最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还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外资持股比例在一些金融行业已经实际突破了51%。就银行业而言,虽然目前仍存在对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但自2006年允许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或将分行改制为外商独资银行以来,包括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已在国内有了外商独资法人银行。从证券和基金业来看,在CEPA项下已经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持股比例超过50%,成立于2016年的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是首家外资控股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恒生银行持股比例达到70%;而今年成立的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汇丰银行持股51%。

对于众多海外机构而言,最终看重的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情况,而并非一味地提高持股比例。而业务的开展最终还有赖于包括监管政策在内的营商环境,换句话说,能否有真正的“国民待遇”。

再以目前中国金融业中开放程度较大的银行业为例,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外资银行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占比处于下降趋势,目前仅达到1.3%左右,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高于10%的水平,而外资银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也明显呈现弱势。

因此,未来外资控股乃至独资的券商、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等是否可以在与中资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以竞争促繁荣”,还要取决于届时的营商环境。

外资机构的机会和挑战

在新政策的影响下,有志于拓展中国市场的海外机构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其中国策略,包括其现有的在岸业务和架构,以形成更为合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仅以基金管理业为例,在特朗普访华期间,又有三家美国知名资产管理机构(Invesco, Neuberger Berman, Value Partners)的独资公司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境外大型资管机构之所以纷纷在华成立独资子公司(PFM WFOE),目的就是将全资控制的私募证券基金作为切入点,布局其境内资管业务;而有些境外机构的策略是“曲线救国”,最终目标是进军境内公募基金业务。

新的开放政策显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瞄准公募业务的海外机构,直接入股或成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可能会是更优的选项。当然,新政策也会为PFM WFOE日后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扫清实质性的障碍。

总之,面对源源不断的中国机遇,海外机构要有更清醒的头脑和更长远的眼光。

(编辑:杨少康)

来源: 财新网 葛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莉莉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