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体:现金贷要从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抓起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菜刀可以切菜,也能伤人;“现金贷”可以更好地服务次贷人群,也能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如何使用。

  企业新闻  ·  2017-11-09 09:00
央行主管媒体:现金贷要从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抓起 - 金评媒
来源: 中国金融时报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菜刀可以切菜,也能伤人;“现金贷”可以更好地服务次贷人群,也能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如何使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24日,全国范围内总共有237张网络小贷牌照,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仅有26家,其他上千家平台均处于“裸奔”状态。今年9月,央行副行长易刚公开强调,“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通过牌照准入限制、定期财务审查、合规性审查等办法,从源头净化行业和市场环境。同时,对于无牌照的网贷平台的手续费和利息等综合借贷成本,设置上限,加强监测。

趣店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让“现金贷”走到了“聚光灯”下

无牌照滥放贷款、泄露隐私、暴力催收、动辄500%甚至1000%的超高利率、监管缺失、各种收费……舆论的口诛笔伐,让“现金贷”“吸血”“暴利”的形象深人人心。

“现金贷”的行业乱象,具有行业发展初创期的特点。作为消费金融一个重要分支,也作为一种新近涌现的新金融产业,“现金贷”因其高利润,自2014年进入我国后,2015年以来发展迅猛。各路资本蜂拥而入,带来了行业的欣欣向荣,也让行业泥沙俱下。特别是一些无风控能力、无从事“现金贷”的人才储备、无从业资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介入,打金融产品擦边球,生长速度野蛮,“收割”次贷人群不择手段,让行业充满了浓重的金钱气息。

这种野蛮生长,让“现金贷”从“道德良心”和“经营模式”两个维度,广受诟病。在一些人眼里,“现金贷”业务最好停了,因为看起来有百害,无一益。

其实,作为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人群——刚工作的白领、蓝领、灰领,学生群体以及农村人口等低收入人群的“现金贷”,本身就是一种小额贷款,是国家鼓励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低收入人群,虽然缺乏抵押物,信用状况也难以评判,但他们的信贷需求非常强烈,市场潜力巨大。他们要吃饭、要社交、要买手机、要旅游、要给朋友送礼物……这让工资不够花又借贷无门的他们,对这种无担保、无抵押、无场景、金额小、期限短、频率高、没有明确用途的“现金贷”有着强劲需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金贷”在服务次贷人群上,有一定创新意义。

菜刀可以切菜,也能伤人;“现金贷”可以更好地服务次贷人群,也能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如何使用。

“现金贷”该怎么管?

“现金贷”乱象的核心是缺乏征信体系的滥放贷款、暴力催收和高利贷。而这三者又是一脉相承。因为不分对象,滥放贷款,导致鱼龙混杂,一些根本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拿到了贷款,而缺乏征信体系,失信不影响其信用状况,让很多以“撸口子”为生的“老赖”们应运而生,网贷平台最后不得不对这类人采取暴力催收措施;同样,发放利息奇高的贷款,借款人承受不起利滚利,最终选择不还,也必然引发暴力催收事件。

要整治行业乱象,让“现金贷”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扮演“好孩子”角色,让“现金贷”行业发展更健康,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

要知道,滥放贷款的原因,就是进入者良莠不齐。资本都看到了诱人的利润和巨大的市场空间,都想快速获客,快速占领市场,快速做大规模,但都在给谁放贷上缺乏甄别能力。最后只能采取“大数法则”,撒大网,并用高利贷和各种服务费,通过部分优质人群按时偿贷,获取巨额收益,来覆盖少部分人群的贷款坏账。

对于“现金贷”的监管,管理层并非无动于衷

早在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北上广深等地也相继发文整顿“现金贷”业务。银监会2017年立法工作范围内的《网络小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暂定名)》也已在内部征求意见,该文由银监会普惠金融部、法规部负责拟定。

与此同时,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日前表示,近期,部分媒体报道,“现金贷”规模扩张迅猛,发展有待规范。舆论质疑其经营模式,呼吁将其纳入监管。为防范化解相关风险,央行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专项整治工作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法,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贯彻落实好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现金贷”监管需要多管齐下,单靠某个部门之力恐难奏效。

一方面,要发挥地方政府金融办的监管作用,让它们对属地网贷平台加强监管。因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最近,上海黄浦区金融办召集辖内“现金贷”平台开会,要求相关平台整顿“现金贷”业务,做到“现金贷”将手续费、利息、服务费加起来后的所有费用,折算成年化利率不得超过36%; 不得暴力催收;不得合作放贷等。这种属地监管最为快捷、最为有效,也最值得提倡。

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协会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搭建服务平台,帮助行业防范坏账风险,加快平台合规化进程。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起的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已上线,这个与央行征信系统原理类似的会员制平台,可以将网贷数据共享,对防范网贷领域的老赖和多头借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互金协会也在推进网贷催收的行业标准制定,促进网贷催收措施更规范、更有序。

当然,监管机构的作用同样不可缺失。监管机构应当在持牌管理上下工夫,让进入者具有一定从业资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24日,全国范围内总共有237张网络小贷牌照,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仅有26家,其他上千家平台均处于“裸奔”状态。今年9月,央行副行长易刚公开强调,“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通过牌照准入限制、定期财务审查、合规性审查等办法,从源头净化行业和市场环境。同时,对于无牌照的网贷平台的手续费和利息等综合借贷成本,设置上限,加强监测。

监管风暴,山雨欲来。市场惊呼,““现金贷”,要变天了”。也有人预测,如果真的按照“牌照+不超过36%年化利率”来监管,99%的“现金贷”平台都会死。也有人认为,36%的利率红线,只适用于民间借贷,对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理论上不受36%红线的限制。不过,监管机构倾向于将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网贷公司等从事的“现金贷”,认定为民间借贷,从而将其排除在金融机构之外。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是要充满行业乱象的“现金贷”,还是要一个净化了的行业环境和健康发展的“现金贷”?显然,“放任不管”和“一管就死”,两个极端都不可取;加强监管的终极目标,应当是给优质平台发展空间,给更多“现金贷”平台做“好孩子”的机会。发展普惠金融,需要百花齐放,更离不开草根的力量。

(编辑:田跃清)

来源: 中国金融时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新闻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