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国际收支如何保持基本平衡?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逐步企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爱财经  ·  2017-10-21 09:05
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国际收支如何保持基本平衡? - 金评媒
来源: 财新网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逐步企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10月1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7年9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趋向均衡,近期外汇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更长期看,虽然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国际收支保持了总体稳健的运行态势。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经济缓慢复苏,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保持国内经济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积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中国国际收支抵御外部冲击、趋向基本平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五年,中国国际收支稳健运行,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在双向波动中趋向稳定,国际收支风险总体可控,未来有望保持基本平衡。

经常账户顺差始终处于合理区间且更趋平衡

近五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维持在1%至3%之间。十年前,中国经常账户收支状况开始趋向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自2007年起明显回落,由当年的近10%降至2010年以来的4%以下,长期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2013年至2016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年均2.1%,2017年上半年为1.2%,更趋平衡,体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推动经常账户更加平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2013年至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17年前三季度贡献率为64.5%。居民消费的增强必然带动居民储蓄水平的下降,有助于收敛储蓄高于投资的缺口(对应经常账户顺差)。

从具体项目看,货物贸易保持一定规模顺差,近期在内需拉动下进口增长较快、顺差有所下降;服务贸易尤其是旅行项下逆差较快上升,主要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出境政策更加便利、境外旅游留学等消费需求持续高涨的影响。2016年,中国出境人数达1.35亿人次,是2012年的1.6倍;出国留学人员54万人,是2012年的1.4倍。

跨境资本流动在双向波动中趋向稳定

近五年,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较大但总体趋稳。2013年,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3430亿美元,2014年出现514亿美元小幅逆差,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逆差规模均超过400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重新转为顺差679亿美元。在此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中有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我国外汇储备企稳回升,9月末储备余额为31085亿美元,比2016年末增加980亿美元,其中2至9月份连续8个月上升。

一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资产较快增长,由2012年的合计3030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6611亿美元,年均增长22%,2017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更趋理性、投资规模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总体稳定,中国外债在经历一段时期去杠杆后恢复增长。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变化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同时也体现了国内基本面的支撑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甚至泛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资本流入压力。但2014年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启动加息进程,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内政治、经济等问题迭出,跨境资本开始从新兴经济体流出。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逐步企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基础国际清偿能力持续较强,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更加健康

一是国际支付风险较低。经常账户顺差可以对冲部分资本流出。外汇储备仍较充裕,能够支付20多个月的进口,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相当于短期外债的3倍以上,远高于“不低于1倍”的警戒标准。

二是外债风险总体可控。近五年,外债余额先升后降再平稳恢复,释放了部分偿债压力。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中国本外币全口径外债余额已连续五个季度增长,但仍低于2014年末的历史较高水平。此外,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衡量外债风险的指标持续处于国际警戒标准之内。

三是对外资产负债结构有所优化。民间部门持有的对外资产比例由2012年末的35%上升至2017年二季度末的53%,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度趋向改善,有利于防范风险。2017年二季度末,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1.40万亿美元,比2012年末下降1225亿美元。

未来国际收支有望保持基本平衡

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依然较多。首先,国内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将为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创造更加坚实的内部基础。

其次,国内市场更加开放是保障。近期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外资的重大举措,稳步推进“债券通”等证券市场开放,不断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未来将继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促进跨境资本双向、均衡流动。

最后,境内主体涉外交易更加稳定也是重要因素。当前,境内主体对外投资更趋理性,对外负债平稳恢复,有助于营造形势好转带动市场预期改善、进一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

(编辑:杨少康)

来源: 财新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爱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