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模型不过关 不配说做消费金融
【摘要】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资本追捧,从去年开始新入场的玩家蜂拥而至。做消费金融,和其延伸出来的现金贷和网贷,变成了公司利好的转型战略。不可否认的是,消费金融已热。但事实上,消费金融市场存在很多“套现者”,利用消费分期各环节中的漏洞,如贷款机构风控不严,进行诈骗。

金评媒(www.jpm.cn)报道:《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达约6万亿元,预计未来3年平均增速为20%,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有望超过12万亿元。与此同时,美国2016年消费信贷渗透率(剔除按揭贷款的居民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8%,而我国目前仅为23%。
美好的数字背后掩盖着惊人的坏账率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升级,消费金融的热潮席卷而来,各类机构跑马圈地,银行业更以开放、协作的姿态深度布局。目前,国内有20余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160多家专业分期公司以及2500多家其他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如此巨大的蛋糕,也难怪谁都想分一口吃。
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资本追捧,从去年开始新入场的玩家蜂拥而至。做消费金融,和其延伸出来的现金贷和网贷,变成了公司利好的转型战略。不可否认的是,消费金融已热。
但消费金融兴起,伴随而来的信贷欺诈案件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大数据征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众多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及工作人员风控意识淡薄,风控机制缺失,消费金融领域欺诈成风,给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统称“贷款机构”)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欺诈频繁发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高不良率、高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消费金融市场存在很多“套现者”,利用消费分期各环节中的漏洞,如贷款机构风控不严,进行诈骗。
当前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坏账率约在10%-15%,其中60%-70%的坏账就是由黑中介“创造”。多数消费金融平台的借款申请人里,10%-15%都由黑中介幕后操纵。
套现、黑中介、各种套路层出不穷
“分期公司鱼龙混杂,套路也不尽相同。”某分期平台稽核专员徐光(化名)称,现在套现中介有各种暗套,令人防不胜防,一两句说不清,你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徐光(化名)每天的工作,是对线上审核通过的分期客户名单进行电话回访,按部就班的填好Word表格,把回访情况定时提交给总部的稽核经理。
每天的电话回访中,更多反馈的信息,一种情况是电话打不通,另外一种情况是,电话打通,一种客户否认自己做了分期业务,另外一种客户一听到是分期平台做电话回访,立马挂掉电话,当然在电话回访中也有真实正常的分期客户。
徐光坦言,稽核经理管理着大概20多个稽核专员,我们经理自己都说没空看我们的表格,只是一天抽查一两个地区的,领导最害怕的是下面地区客户投诉到总部,说什么套现被骗之类的。
“作为每个城市的稽核专员最重要任务就是出现投诉后,自己及时联系客户,防止再次投诉到总部,一般找到办单的业务员,告诉他你的客户谁谁谁投诉了,业务员就去解决了,其实,只要客户按时还款,上边不在意他是否套现。”徐光称,这些分期客户名单中大多是手机分期,并且都是最新款。
“提前消费”是个大趋势,一些人过度提前消费还不上贷款的同时,另一些人则钻了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平台风控不到位的空子,干起了欺诈的勾当。在在整个市场里,专业做欺诈的产业链从业人员可能超过10万。
拿手机消费分期套现的常见情形来说可分为几种:贷款机构内部员工串通骗取贷款、与手机销售商串通办理虚假手机消费分期贷款、与“套现中介”合谋办理手机分期贷款业务,手机销售商利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机构。之所以存在欺诈、存在套现、其实根本问题还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不到位或者放贷太激。
九月初,北京银监局官网就曾发布了本月第一则对于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900万元的罚款信息公示。这次罚款于北银“欺诈门”有关。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与一些中介公司合作拓展客户,部分合作公司借此从北银消费违规套取资金,通过“拉人头”的方式骗贷。其中,贷款客户并非实际资金使用人,而套取出的资金却不知所踪。
风控必将左右未来消费金融发展
风口之下,消费金融做好了是金矿,做不好就是个大坑,在这个市场,快速发展与乱象并存。很多人会盯上这个市场,认为这是一块肥肉,但是一些没有足够风控能力的小型机构也进来,会陷入恶性循环。
徐光(化名)还透露,平台拿个身份证就可以放款,甚至平台的风控模型在用户没有提交身份证的情况下,都审批通过,显然平台风控措施可见一斑。
“风险管理仍然是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消费金融也是金融的属性,必须要关注风险防控,要建设自动化的消费金融决策体系,要实现风险管理全流程的覆盖和控制,要建立全渠道的资产质量管理机制。然而,目前这部分的风控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且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不足以支撑消费金融审批及风险防控。”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曾表示。
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个行业的市场机制仍然不成熟,法律不够健全,越来越多企业涌入,市场规模不断翻倍,消费金融行业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开始暴露出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近期在校园中爆发的裸贷门、利用各种消费金融平台迅速形成的套现黑色产业链、各种逾期催收乱象、以消费金融之名行高利贷之实。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未来,风控必将成为左右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石。

秦楠楠
金评媒记者



- 情报 | ofo因15万行政处罚案件被限消;小米汽车预计明年上半年量产;拼多多跨境电商业务将正式登陆澳洲
- 情报 | 花呗借呗原运营主体均已去除贷款业务;小米辟谣汽车发布会定档12月28日;咪蒙四部短剧全被下架或禁投
- 情报 | 软银正式终止旗下的小灵通服务;天际汽车发布停工停产通知;ChatGPT开始大面积封号
- 情报 | 嘀嗒出行重启港股IPO;阿里本地生活或将进行新一轮裁员;美团打车上线半指派功能
- 情报 | 茅台市值超过腾讯位列第一;支付宝已支持给微信QQ好友转账;字节跳动裁撤派对岛项目团队
- 情报 | 京喜拼拼并入零售业务;豆神教育收关注函;全球15家数字支付公司中支付宝居首位
- 情报 | 2023年已有9家公司遭港交所除牌;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协议将被审查;字节启用季度OKR考核
- 情报 | 恒大或7月底公布重组计划;特斯拉将整体裁员3%-3.5%;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20万台
- 情报 | 京东金融定期还款业务关闭新增任务服务;亿家拼APP被认定传销;重庆蚂蚁消金增资方案出炉
- 情报 | 宁德时代“锂矿返利”计划相关协议最快月底达成;“退费难” 成职业教育行业通病;零跑汽车发布90天保价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