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介称能办25年房抵贷 央媒呼吁严处“假消费真买房”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既有个别银行利益驱动原因,也暴露了监管短板。对于“假消费真买房”的现象,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微杜渐。

  财经360  ·  2017-09-14 17:05
有中介称能办25年房抵贷 央媒呼吁严处“假消费真买房” - 金评媒
来源: 澎湃新闻网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既有个别银行利益驱动原因,也暴露了监管短板。对于“假消费真买房”的现象,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微杜渐。

中国银监会北京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9月8日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度就本机构个人非住房类信贷资金用途开展自查。自查业务范围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及信用卡透支。

《通知》表示,近期市场情况反映,辖内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用于购房的情况,这类行为不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今年以来,短期消费贷增速迅猛,据Wind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超过去年全年的8305亿元。

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在研报中指出,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地产销售仍在增长,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对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用于购房的情况,《通知》作出具体要求,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方面,自查范围分别为单笔贷款金额20万元以上的个人消费贷款,及单笔贷款金额100万元以上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同时,银行还需重点关注资金流向。

比如“房抵贷”,以房地产作抵押的个人消费、经营贷款;同一借款人或不同借款人的多笔贷款受托支付对象为同一自然人或法人;借款人或其配偶短时间内办理两笔及以上个人非住房类贷款;借款用途为购买大额商品、奢侈品、高档商品或高档服务的贷款;贷款发放后短期内回流至借款人或其配偶账户的贷款;收入证明金额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贷款;以及借款人为房地产经纪公司工作人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等等。

此外,在信用卡透支业务方面,《通知》表示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使用信用卡透支用于支付购房款的情况,自查范围为交易所在地为北京的交易记录,并重点关注交易记录中“交易描述”含关键词“置业”、“房地产”或“房产”,且单笔交易金额不低于20万元的交易;或一天内出现多笔含上述关键词的交易。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少数银行已经进行了调整。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以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为主,最长5年。

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个人消费贷政策最近没有变化,单户最高可贷1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含)。另有一家股份行某支行的客户经理赵小姐则表示,目前该行房抵贷的消费贷还可以正常做,利率是6.909%,最长年限10年,额度一般为所抵押房产评估值的7成,同时不超过100万。不过她同时提醒:“要办就得尽快来办,听说我行政策很快就要变了,可能以后最多只能贷5年,而且额度要有所控制。”

同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一些与银行有合作开展房抵贷业务的地产中介业表示,公司能帮着客户办理房抵贷消费贷款,最长20到25年,利率年息6.8%左右,额度是评估值的六成半,审批“比房贷快多了”。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指出,目前各地楼市调控政策加码趋势持续,市场出现明显的平稳现象。房贷及其他流入房地产的贷款额度是影响房价走势的最关键指标,从趋势看也逐渐开始趋紧,这有利于房地产调控的落地,收紧的房贷叠加房地产调控约束房价上涨作用更明显。

除北京外,江苏、深圳也先后发布类似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的通知。经济参考报9月14日报道表示,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既有个别银行利益驱动原因,也暴露了监管短板。对于“假消费真买房”的现象,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微杜渐。

根据报道,近年来,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大量资金披上个人消费贷款的外衣,暗地里违规“输血”楼市,银行业风险隐患激增。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假消费真买房”。

网民“M莫开伟”称,应该说,当前银行收缩和严控个人消费贷,是在控制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大环境下,不得已实施的一种政策;也是对近年银行个人消费贷大幅增长采取“急刹车”;同时,更是对监管部门从严监管个人消费贷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银行机构严控个人消费贷的信贷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网民“明明”称,消费贷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原因比较复杂,监管上确实存在难度,银行消费贷款的监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配合整个房地产市场整体的调控政策,包括租售同权、增加土地供给等“组合拳”,真正打消房地产投机的过热需求。

(编辑:杨少康)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财经360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