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剪断了校园贷的“离愁”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带着“低门槛、高额度、无抵押”等字眼,吸引着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把金融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一步步逼进了死亡的胡同。

  车贷管家  ·  2017-09-11 16:00
终于剪断了校园贷的“离愁” - 金评媒
作者: 车贷管家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带着“低门槛、高额度、无抵押”等字眼,吸引着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把金融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一步步逼进了死亡的胡同。

又逢开学季,炎热暑假过后的校园总会发生些令人哀叹悲剧事件。“哥对不起你,哥先走了。”发完这条信息的他,正在自我摧残。年仅21岁的汉中大学生朱毓迪随后失去了联系,三天后的他已经成为从河里打捞上来的尸体。

又是一起校园贷引发的自杀事件,令人悲叹扼腕。乱象丛生的校园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年,校园贷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已经成为罪恶的毒瘤。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带着“低门槛、高额度、无抵押”等字眼,吸引着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把金融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一步步逼进了死亡的胡同。

9月6日,这件悲剧事情发生的当天,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教育部、银监会、人力资源部联合印发的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此次事件加上教育部官方的发声,终于给校园贷当头一棒,权威的发声再次明确强调了取缔校园贷。

不可否认,校园贷的初衷对部分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资金救助上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金融场景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意识。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们已经达到18岁的法定年龄,但由于其缺乏金融财务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攀比心理、奢侈消费、信用意识淡薄等不良风气也正在悄然兴起,学生们很容易掉进他人预先挖好的校园贷坑中。

我们回顾此前关于校园贷的恶性事件:

追债绑架事件:小韦在柳州某高校就读大三,通过学校的“校园贷”平台进行借款,开始只借了1000块,后来因为没能及时还贷,在一些蓄谋人士的提示及劝诱下,借下了几千块钱的高利贷。后来,又因为高利贷的贷款利息太高。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里,贷款从几千演变到几万,从几万又演变成了十六万,最后被追债方带走“失联”。

逼死大学生事件:北京某知名外语高校一大三学生暑期放假返回吉林家中,在给家人留下遗书后失踪,随后其家人不断受到追债的短信和电话。8月15日,失踪大学生被确认死亡,家人发现其曾经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同时还有多条威胁恐吓追债的信息及视频。

裸贷事件:2016年12月,有人将10G的“裸条”照片及视频打包并在百度网盘发布,167位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亲友联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遭到泄露。许多裸贷的女生,甚至以“肉偿”的方式还贷。

每个事件被媒体报道出来都触目惊心,高额利息、暴力催收、威胁手段,将原本的校园金融信贷笼罩了罪恶的魔掌。如今教育部管理层一刀剪断了这场校园贷的“离愁”,彰显了监管的强度与力度。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涉嫌恶意欺诈、暴力催收、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会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纯净大学消费金融市场。

大学生处于弱势群体,但同时又是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教育部是否也应该反思如何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消费观,金融监管部门是否应该做好金融知识初步普及工作。

本文作者:车贷管家,为汽车金融行业从业者提供国内外最新的汽车金融资讯、互金行业动向研究及风控管理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少康)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车贷管家

车贷管家为汽车金融机构一站式解决贷后风控难题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