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快马扬鞭扩张成零售业新“风口” 加盟模式下部分乱象成发展“痛点”
【摘要】便利店在零售业中一枝独秀,展现出超然的发展特质。2016年1300亿元的总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13%,有便利店品牌的规模甚至达到了上万家。在传统零售企业、电商等各路人马的参与下,便利店的扩张动向和竞争愈演愈烈。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我国便利店行业的家底究竟是怎样的?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经接近10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巨大的市场“蛋糕”引来诸多企业“攻城略地”。但与此同时,部分采取加盟方式的便利店经营不规范,甚至存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成为时下便利店快速发展中的一大痛点。
便利店逆势而上 风头正盛
京东在便利店行业的大手笔再度引来关注的目光。不久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而且当中将有一半在农村,要做到每个村都有。
在华进入发展低迷期的家乐福为改变现状,推出“Easy家乐福”便利店品牌。它其实更像是一个缩小版超市——商品种类多达4000余种,除了面包、饮料、方便面等便利食品,米面油、生鲜果蔬更是一应俱全。
在零售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便利店逆势而上,不但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是当前零售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业态之一,而且成为不少传统零售企业扭转下滑趋势的关键一招。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国内便利店就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从统计结果看,便利店增长率超过20%的城市占到所调查城市总数的47.5%。
从整个零售业大背景看,这一发展数字的取得颇为不易。在2004年时,整个零售行业有近30%的增长,但自2010年开始,“增速为历史最低”的字眼便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告的统计数据和分析中,中国实体零售行业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有数据统计,目前全国的中小超市数量已经超过680万家,行业竞争的惨烈可见一斑。
便利店则在零售业中一枝独秀,展现出超然的发展特质。2016年1300亿元的总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13%,有便利店品牌的规模甚至达到了上万家。在传统零售企业、电商等各路人马的参与下,便利店的扩张动向和竞争愈演愈烈。
在传统电商京东、阿里等公司都表示要进入该领域的同时,“7-11”“罗森”“全家”等国际便利店连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并大规模采取加盟的方式“攻城略地”。
业内专家分析,与美国每2133人、日本每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相比,中国每53076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如此低的市场饱和度引得便利店品牌商们纷纷加大跑马圈地的力度。“全家”计划到2024年达到1万家店,“罗森”计划从目前的约千店规模到2020年达到3000家,“7-11”希望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
加盟模式显露乱象引关注
便利店的崛起并非是偶然因素,而是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今,消费者的购买渠道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呈现出又便宜又重的商品一般在网上购买,而急用的商品会在便利店按定价购买的趋势。因此,大型便利店品牌不仅在一线城市,也在竞争较小的中小城市扩大了开店攻势。
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开始扩张,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直营还是加盟”的纠结。
其中,“罗森”和“全家”以加盟为主要策略,而且是区域大加盟商模式。这些加盟店以上海为基础,同时以区域加盟商的形式辐射长三角地区。“7-11”则采用在各地授权给不同代理商的形式来运作,而在部分二三线区域,“7-11”力推特许加盟,希望高密度开店。
但是,部分加盟便利店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当下“风口”,有的企业为了迅速攻城略地,占据市场空间,采取加盟的模式迅速扩张,而加盟选择的是原有的零散店铺,甚至是“夫妻店”。
消费者信赖连锁便利店的原因是其品牌带来的对商品质量的保障,一旦放开加盟,加盟商违背加盟条约的行为,无疑会给整个品牌带来伤害。
某便利店CEO就“吐槽”,有加盟商刚加盟的时候就希望能够盈利,并且预期能超过正常利润。如果在短时间内达不到预期,这些加盟商便开始闹事,影响到了公司的形象。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东部某市食品集团曾与当地上千家传统社区便利店签约,并期待进一步复制模式。但截至目前,该项目处于接近终止的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社区店与公司在供货链上达不到统一。“家庭经营的夫妻店,部分存在销售假货的现象,在这一点上公司很难管理,但又不能自砸招牌,所以选择放弃。”业内人士评价。
尽管一些“夫妻店”选择了加盟便利店,但为节省成本,仍旧会采取从批发市场进货的方式。目前,有很多便利店一旦开张,就会有推销员主动上门供货,形成稳定的供货商体系。长此以往,总店对加盟便利店的控制能力便会降低,其产品及服务质量令人担忧。
微利生存下 直营模式效率明显
便利店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不一定与盈利挂钩。据持有北京“7-11”25%股权的王府井百货财报称,自2008年首次盈利以来,北京“7-11”营收逐年翻番,但净利润却连年徘徊在百万元左右水平。
便利店通常平均价格比超市高出15%、毛利率多在20%到30%,但净利率很难超过5%。这主要是因为便利店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较高,呈现出一种微利生存的状态。
专家表示,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便利店的毛利逐年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竞争激烈固然使毛利下降,但人力支出和房租上涨导致整个成本结构改变,可能才是获利减少的主因。
在微利生存模式下,加盟形式的便利店更是首当其冲。据了解,加盟普通的便利店虽然加盟费低,但吸客能力不强,加盟大品牌又存在加盟费高、上缴利润高等问题。如某国际品牌便利店,月利润在4万元以下,公司提成56%;月利润在4万元至10万元之间,公司提成升至66%;月利润在10万元至22万元之间,公司提成86%。这意味着,加盟者业绩越好,获得的利润分成反而越少,这让本就利润不高的加盟便利店雪上加霜。
此外,加盟后还可能面临税收增加的问题。据我国现行税务规定,个体经营缴纳的是定额税,而加盟品牌便利店在销售终端要缴纳17%至18%的增值税。
数据显示,国内便利店每日平均客流量约为400人,坪效仅超过每平方米2万元。可见,国内便利店无论是单店经营效率、集客能力还是创收水平都存在提升空间。专家认为,就目前而言,国内便利店以直营模式为主的经营效率或优于以加盟为主的经营效率。
当便利店自身的品牌效应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时,选择加盟这样的轻资产扩张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布局,达到品牌和加盟商共赢的效果。但是,在国内便利店尚未形成较强品牌效应和成熟的后台信息系统之前,其管理输出效果具有不可控因素,加盟效果较为有限,反而是直营模式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服务质量,培育顾客基础,在进行促销等品牌活动时,还可以统一调配资源,既保障活动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可控损失。
从便利店长远发展看,首先应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在强后台、轻前台的经营策略下,进一步培养自身的系统管理输出能力,将加盟与直营相结合,真正就近匹配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编辑:郑惠敏)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炫烨
金评媒责任编辑



- 情报 | 陆金所回应裁员传闻;有货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微软AI识图微信小程序已暂停服务
- 情报 | 蔚来拟在新交所二次上市;王思聪香蕉计划公司已注销;印度法院解除对小米7.25亿美元资产的冻结
- 情报 | 京喜拼拼并入零售业务;豆神教育收关注函;全球15家数字支付公司中支付宝居首位
- 情报 | B站被爆年底裁员;中公教育现2.92亿元折价大宗交易;中国银行元宇宙支付专利公布
- 光年速递 | 去哪儿实行混合办公;铁路12306硬刚飞猪;快狗打车下调天津抽佣率至10%...
- 情报 | 港交所考虑降低大型科技公司上市门槛;雷军卸任小米电子软件董事长;今年有3400多家芯片公司消失
- ESG每周资讯 | 碳市场行业纳入优先序:水泥、电解铝和钢铁行业因成熟度高被列为优先纳入碳市场
- 情报 | 恒驰5将于7月开启预售;商汤科技暴跌超40%;B站小视频App“轻视频”今日正式停运
- 情报 | 极氪寻求在美 IPO;百度、网易等七家公司将从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移除;花房集团登陆港交所
- 情报 | 首辆FF91量产车4月15日下线;腾讯大股东或再度减持;推特已解雇八成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