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十年沉浮记(一):业务监管双压下,第三方支付从托管变存管通道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从资金托管到如今技术支持,每一次的角色转变,都将第三方支付推向风口浪尖。一张几亿的支付牌照,背后究竟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秘密”?

  冷夜  ·  2017-06-24 09:00
网贷十年沉浮记(一):业务监管双压下,第三方支付从托管变存管通道 - 金评媒
来源: 冯超男 IF观察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从资金托管到如今技术支持,每一次的角色转变,都将第三方支付推向风口浪尖。一张几亿的支付牌照,背后究竟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秘密”?

在网贷风云起浮十年中,第三方支付、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在资金和项目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从资金托管到如今技术支持,每一次的角色转变,都将第三方支付推向风口浪尖。

一张几亿的支付牌照,背后究竟有哪些我们看不到的“秘密”?

风生水起

时光追溯到2012年,网贷还处在萌芽时期。

那个时候,深圳最先起步,一些类似P2P的平台找上银行,要求银行为其提供支付通道。

“不过,银行将这些平台拒之千里之外。而后它们就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为其提供第三方的支付服务。”某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张杨(化名)称。

看到这个市场空间,加上对网贷行业半年的观察,张杨以核心团队设计出P2P网贷账户托管系统,并于2013年将该系统推向市场。据张杨回忆,那时只有42家平台介入到这个托管系统中。

2014年,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批出现。到了2015年,网贷行业进入了淘汰制,许多平台接连卷款跑路。

这时,张杨他们也担心起来,接了的平台到底有没有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打造了一套针对平台风控体系,即利用交易行为的数据,为平台的未来发展情况做一些预判。”

到了2015年,合作的平台已有700多家。

转眼到2016年,互联网金融整改拉开帷幕,与张杨合作的平台已超过1200家。

铡刀落地

2016年,对互联网金融是不平凡的一年,监管的靴子落地,联合存管未得到认可。

一时间,第三方支付该何去何从,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

据了解,联合存管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用第三方支付账户。另一种是账户开在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起到通道作用,不过数据流仍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来管理。

“在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办法出台后,机构就不能开设虚拟账户,而这第一种模式也就没有哪个机构敢做。”某网贷平台负责人徐华(化名)称。

2017年2月23日,银监会正式发布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规定开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应指定唯一一家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存管机构。

徐华在与监管部门沟通时了解到,之所以否定联合存管,是因为监管部门想要把数据留在银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由人民银行银监会牵头,这两个部门都希望在日后的监管时,能够主动抓取到数据。

一般,一家银行是难以监控到其他银行的资金流情况。

如果一个平台签订了银行存管,一种情况是不用第三方支付,那就会要求所有的投资者到相应的银行开户,然后平台再打通跟银行虚拟账户的连通。

另一种情况是,平台还会跟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当于许多的“进水口”,每家银行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进来,但是交易流、数据流都要留在银行。

“第三方支付加银行模式并不违反银行直存的本质,只要账户开在银行,交易在银行,第三方支付只是负责一个通道,就没有问题。另外,因为后者的存管体验比较好,现在有很多平台采用了这个模式”徐华称。

徐华补充道,在监管细则中,并没有对这块业务做过多的约束,第三方支付在推动银行存管的意愿性比银行高,因为在帮助银行的同时,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量。

2016年,监管政策下来后,张扬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就是通过与银行合作的方式,在行业中占据一定席位。记得当时,对接平台超过200多家。

总之,从此前的P2P账户托管,到平台与银行之间“桥梁”,第三支付在为平台提供支付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使平台能够快速上线存管系统。

业务压力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也存在二八效应。没有业务量,机构就面临着支付牌照被“砍掉”的危险。

在过去的半年里,主动找徐华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下10家,来自上海、广东、河南等地。

“原来没有听过的,现在也都来找你。”徐华直言。

对于一些较大的支付平台,它们在不断提升稳定性和专业度同时,提升对B端体验。对于平台来说,成本也会有所下降。“从目前来讲,平台在对接第三方支付后,成本下降了25%。”

另外,在存管业务中,第三方支付仍占有一定主动权。据徐华透露,与他们平台合作的某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上个月就淘汰了三家合作单位。因为这些小平台业务量不大,又没做好合规,所以就遭到第三方支付“嫌弃”。

一般,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的协议里,都会有类似这样的规定:如因为合规问题,第三方机构可以随时终止跟网贷平台合作。

当然,存管并非第三方支付的全部业务。在很难与支付宝抗衡的同时,为了能够增加业务量,许多平台都会去拓展其他的业务。

在一家具有强大背景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中,相关负责人曾坦言,目前,公司已依托支付技术,拓展供应量金融。虽然已达到1.2万亿的业务,但仍需获取更多的资源。

“从2012年到目前,已有五年时间,相信在应用场景、模型,及数据迁移,都能够帮助平台快速上线银行存管。”张杨称。

(编辑:田跃清)

来源: 冯超男 IF观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冷夜

责任编辑 专注网贷 支付领域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