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层这一年:“肥肉”变“鸡肋”,发生了什么?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从人人争抢的“肥肉”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就一年时长,落差来得这么猝不及防,这一年的创新层到底发生了什么?

  颜汐  ·  2017-05-23 16:50
创新层这一年:“肥肉”变“鸡肋”,发生了什么? - 金评媒
来源: 三板富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从新三板成立之初,分层这个话题就一直是市场各方讨论的焦点。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

5月21日,历时一年的新三板创新层迎来了第一次调整。在这一次公布的创新层初筛名单中,有几个这样的数据:

1、共1329家挂牌公司入选创新层初筛名单,占比总挂牌企业11.85%;

2、共619家原创新层企业“保层”成功,323家原创新层公司“掉级”基础层;

3、另还有710家基础层企业成功入选。

可以看出,此次创新层调整的幅度不可谓不大。

但出乎意料的是,相比于去年创新层刚落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火爆程度,这一次的大调整在资本市场上却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股转系统交易数据显示,2017年5月22日,三板做市今日以1087.27点小幅低开,走势维持震荡,收盘报收1086.90点,跌幅为0.06%,做市指数持续三连阴。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分层调整这样的“大事”,不仅是投资者不买账,就连最希望保住“创新层”这个光环的优质企业,也表现得意兴阑珊。

据媒体报道,323家 “掉级”的原创新层公司,大部分是主动放弃了保层。

从人人争抢的“肥肉”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就一年时长,落差来得这么猝不及防,这一年的创新层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

从新三板成立之初,分层这个话题就一直是市场各方讨论的焦点。

不可否认,2015年的新三板,正在野蛮生长。不仅挂牌企业数量猛增,还出现了大量机构“只问股份多少,不问价格高低”扫货,做市股及拟做市股出现“一股难求”乃至被“秒杀”的局面。

但当新三板迈过了挂牌企业数量野蛮生长的阶段,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后遗症“:挂牌企业质量参差不齐,违规现象屡见不鲜,流动性困局日益凸显。

当时的新三板有这样一个段子:三板水太深,买股要靠蒙。

于是,如何在海量企业中发现优质企业,改善市场流动性,成为监管层和投资者共同的诉求。

对于监管层而言,创新层能够将新三板的优质公司集中在一起,便于其实行差异化的制度供给,更有针对性地培育优质企业;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通过创新层门槛而得以进入的企业相当于获得了股转背书,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投资者踩“雷”的情况。

可想而知,彼时的创新层,承载了新三板市场各方太多的期待:流动性,估值,政策红利……

于是,新三板的企业各个摩拳擦掌,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挤进创新层。在各方呼声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分层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创新层在推出之初,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市场的要求:制度红利的释放一定程度上让创新层企业的市盈率和流动性较基础层的企业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历史数据表明,在分层正式落地之后,新三板的交易额在短时间内表现活跃,成交额在落地首周上涨至35.03亿元。

但好景不长,随着创新层差异化制度供给的落地预期减弱,创新层的流动性和市盈率的又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淡化。

现如今的状况是,创新层不管是流动性还是市盈率,基本上都和基础层持平。

根据5月22日的交易数据,创新层、基础层分别成交4.87亿元和6.49亿元,合计11.36亿元。而在做市股票涨跌幅方面,涨幅超10%的企业共有2家,创新层与基础层各一家。

(二)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种对创新层失望的情绪从新三板的投资者弥漫到了挂牌公司。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去年首批冲击创新层的挂牌企业对创新层有着很多的期待,比如:

1、想在创新层中获得更好的流动性对冲风险;

2、提高知名度,吸引投资机构,获得更高效的融资渠道;

3、拿到一手政策红利。

换句话说,创新层之于企业,意味着更多的制度红利,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市场预期。

但期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基本面上,无交易、无融资的创新层企业数量仍不少数,流动性改善只是昙花一现。在政策面上,创新层差异性优势至今还未有明确体现,预想中的政策红利也是只闻其声。

这对于千辛万苦挤进创新层的挂牌企业来说,确实有些失望。

而更让创新层企业觉得得不偿失的是:创新层的福利没到手,需要承担的义务却不少。

2016年12月29日,财政部发布通知称,创新层公司将在2018年1月1日起参照A股公司标准执行审计。

从监管层面上看,创新层企业面临更为严格的管理要求:创新层公司董秘需持证上岗;推动创新层公司财务披露上市公司标准化。

而根据新三板创新层的维持标准,要求挂牌公司连续两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要求挂牌公司有6个以上做市商以及不少于50个合格投资者。从财务指标上看,创新层的企业压力也不小。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A股的IPO正在悄然提速。这意味着,优秀的新三板企业选择创业板上市的时间成本在降低。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323家掉级企业中大多数是自己放弃,或因有心无力,或因董秘无证,或因有更高的志向,比如登陆A股市场,而非被迫降级。

由此可见,尽管监管层对创新层是卖力吆喝,也阻挡不了投资者和企业“用脚投票”。

回顾创新层这一年,或许能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明明一直努力着,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这也只能让投资者感叹一句:可惜了,创新层,你本不该是这个样子。

(编辑:杨少康)

来源: 三板富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颜汐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