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女大学生频频陷入“网贷”陷阱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近两年我们频频听到女大学生陷入了“网贷”陷阱,各种“裸贷”的消息也是层出不穷,甚至教育部曾联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小刀马  ·  2017-04-01 12:30
为何女大学生频频陷入“网贷”陷阱 - 金评媒
作者: 小刀马   

近两年我们频频听到女大学生陷入了“网贷”陷阱,各种“裸贷”的消息也是层出不穷,甚至教育部曾联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随后,教育部再发文防范校园贷风险,要求要提升防范能力,教育引导新生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推销的网贷产品,切勿盲目信任,尤其警惕熟人推销,增强学生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即使如此,关于校园“贷款”的负面新闻还是非常多,尤其是涉及到裸贷、高利贷等方面的问题颇多。

一度时间,有一些校园贷平台(包括一些黑网贷)不断在校园进行业务拓展,通过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甚至为此背上高利贷。教育部甚至要求,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党员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能听到关于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女大学生“受骗”的新闻不断。

近日,又有新闻称,《网贷1万还了5万还不够 昆明女大学生报案求救》,据昆明日报报道,昆明一高校学生李某在网络上借款1万元,还了5万元后仍被借贷公司追着还款,被逼无奈之下,日前,李某只好求助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报道称:李某称,她是一名大学生,去年9月开学时她不小心将学费遗失,着急之下向网络借贷公司借款1万元。借钱时,借贷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让她说出住址、家中人员及电话以及在什么地方读书等信息。让她没料到的是,自从借款后,噩梦就开始了。借款没多久,借贷公司就催着李某还款,还不停打她家人的电话。家人知道此事后,拿出钱帮她还款。可谁知这家网络借贷公司借出的是高利贷,利息高得吓人,半年之内家人已连本带息还了5万元,可借贷公司欲壑难填,还称钱没还够。“公司的人一天打好几个电话给我妈妈,让我们还钱,否则后果自负……”李某和家人受不住威胁,走投无路只好来求助。

那么为何大学生李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向学校求助而是转向网贷公司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们的教育机构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其实我们看到大量的被爆发出来的女大学生深陷“网贷”“裸贷”陷阱的问题,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为何大学生容易陷入到“网贷”陷阱呢?我们观察有几方面因素:其一是大学生多数是“小白”用户,没有防范意识,对于财经、法律、借贷、高利贷等等意识和认识不够,容易被“忽悠”,尤其是现在我们很容易就能收到相关的电话询问是否接受“信用卡免抵押贷款”等等的电话,这其实都是一种“消费借贷”的诱惑,甚至是骗局,就是打一些人想用资金的紧迫性进行“放贷”,一旦介入进去,就可能深陷高利贷的陷阱,不能自拔。

其二是当前的大学生消费能力颇高,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借贷,甚至裸贷都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结果也轻而易举地陷入到不良网贷的圈套。一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利息标准等方式在网络开展宣传,诱导学生过度消费,风险隐患颇多,不仅侵害贷款人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其实这种行为也给P2P网贷平台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因为人们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平台,转而把这种乱象都归结于整个网贷平台,对于那些合规合法进行网贷的平台显然是一个不利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借贷的时候,也没有选择这种靠谱的平台,而是寻求简单直接貌似能够快速放款,不需要提供更多的抵押或者担保的所谓网贷公司,但在还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到一个陷阱中了。

其三是校园是诈骗分子不断紧盯的市场之一。抵挡不住诱惑或者自以为是喜欢占小便宜的大学生更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借助网贷进行过度或者提前消费的陷阱也常常令大学生苦不堪言。据悉,有的同学办理了“手机分期购业务”。本以为给平台做事宣传,能够赚点小钱,但没想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在多个借贷平台被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购买手机,到期之后遭到了催款才发现已经上当了。在内蒙古仅仅这个单一模式的诈骗,就有近900名学生深陷其中,涉案总金额逾1000万元。就是因为诈骗分子看到了学生爱占小便宜的想法,结果让自己深陷其中。办案民警说,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贪图那几百元钱的“好处费”,而向诈骗分子提供了学生身份信息,最后背上了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一两万元的分期还款“包袱”。

据金融搜索平台融360调查统计,活跃在3C消费端的学生贷款年费率通常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购物而选择贷款,最终要偿还的“本息和”相当于贷款本金近1.5倍。融360的数据显示,校园贷款申请7成以上为消费类贷款,并且占比呈快速上涨趋势;在某些二三四线城市,消费信贷的申请占比甚至超过90%,以85后、90后的年轻人群为主。这和本身的攀比,消费欲望容易膨胀,不能量力而为合理消费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攀比行为。近日还有一则消息称:《女大学生卖卵20颗获2.5万报酬,秒换iPhone7 Plus》,很显然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和缺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成年人,大学生应该有机会学习怎样管钱,例如记账、理财、借钱,可以少借一点,了解如何慢慢建立信用。中国整个消费金融市场正在苏醒,在最初阶段会有很多系统性问题需要解决。好的做法是,金融机构从严授信、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学校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尤其是我们的金融结构,应该多走进校园,进行宣传,甚至讲学,而我们的大学生社团、学生会也应该多组织类似的教育普及讲座和选修课,进行“小白”用户的“洗白”教育。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小刀马

长期专注IT发展,关注互联网金融演变,P2P网贷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