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不是终点,什么才是共享单车发展关键?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滴滴、Uber的发展表明,共享单车并不仅仅只是共享单车而已,未来它将会承担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并具备更多新的概念和内涵。

  孟永辉  ·  2017-03-09 16:25
用户思维不是终点,什么才是共享单车发展关键? - 金评媒
作者: 孟永辉   

作为“互联网+”后时代的一种产物,共享单车的出现引爆了人们在全新市场环境下有关互联网的发展全新畅想。资本的轮番进入让本来就十分火热的共享单车市场更显火热,一场共享单车领域的资本大战正在拉开序幕。市场布局成为当前共享单车的主题,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巨头们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布局,试图通过对于市场的瓜分来确立他们在整个共享单车市场当中的地位。 

共享单车当前的市场状态与“互联网+”时代下火热的市场状态有几分相似:人们不断进入市场之中,原本机会很大的蓝海变成了市场竞争激烈的红海,资本和流量巨头从不同切入点进入到市场之中,一场用户争夺大战由此展开。当前,尽管共享单车异常火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共享单车的发展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状态,未来的走向同样并不明朗。 

用户思维注定不能成为共享单车终点 

当前共享单车正在经历的正是互联网发展火热时期曾经经历的。在这样一个时期内,所有市场参与者关注的重点都在市场布局和用户拓展上面,对于业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和了解。而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如果依然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用户上面,势必会与整个市场的发展相悖,长期发展下去并不利于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可以断定当前共享单车呈现的这种市场状态并不是它的终点。在市场瓜分殆尽和用户拓展行将结束之际,共享单车市场可能会面临着新的调整。共享单车当前的调整重点可能是在市场和用户的分配上面,主要是一个确立不同的共享单车平台在市场当中地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地涉及到的可能是共享单车平台之间的关系以及共享单车平台能够囊括的用户数量。 

随着资本注入的偃旗息鼓,共享单车的竞争将从市场地位的确立转入到自我提升和用户体验提升的方面。在这个阶段,共享单车平台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借助共享单车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以及尽可能大地发掘共享单车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让共享单车在用户红利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共享单车与“互联网+”时代相似的发展路径最终决定了当前共享单车的市场状态不会是其发展终点,等到这一轮发展结束之后,共享单车还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这一轮新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是从共享单车本身着手,发掘已经获得的用户群体的消费潜力以及通过改善共享单车的体验来获得用户体验的提升,从而找到拉动共享单车新一轮增长全新引擎。 

因此,以拓展市场和用户为缘起的共享单车上半场注定将会是一个确立市场地位的过程,共享单车想要实现赢利,获得长足的发展,估计还要沿着共享单车的前辈——滴滴的模式——进行,即先行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等到市场地位确立之后,再进行用户和市场的深耕,从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新功能挖掘将助力共享单车新发展

作为互联网下半场的产物,共享单车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驾轻就熟。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当前互联网技术同样是共享单车的“基础设施”。如果仅仅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停留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水平上,显然无法给共享单车带来长足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崛起,这种刺激作用将会逐渐失去效用。 

新技术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应用将会成为引爆其发展的关键。从共享单车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共享单车本身并没有过多地携带或者附加科技感很强的东西,单车依然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单车,共享单车现在所做的仅仅只是优化了借车和还车的流程,并用APP手段对单车的状态进行了简单处理而已,单车的特征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 

这种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对传统行业进行改变的思维同“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如出一辙,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的当下,如果还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模式为单车这个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显然已经很难。只有借助新技术改变单车的形态,让单车在保证原有特征的前提下,给它赋予新的概念和内涵,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当前,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都能够与共享单车产生联系。以大数据为例,我们能够借助共享单车与用户深度绑定的优势,通过共享单车获得每一个共享单车使用者的数据,通过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能够获得原有数据并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并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数据支撑。 

除了大数据之外,新材料技术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应用则能够改变人们对于单车的既定印象,从而让共享单车具有更多内涵和意义。以当下比较火热的石墨烯为例,通过将石墨烯这种材料应用到单车的制造上,石墨烯材质的共享单车或许能够改变传统单车的诸多劣势,让单车告别笨重与臃肿,获得一种轻便、快捷的感觉,真正让用户获得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单车的体验。

新技术在单车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共享单车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且能够改变传统的单车概念和逻辑,从根本上改变共享单车,让其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市场拓展和用户开拓上,用户也能够从共享单车上获得更多实惠和便利。 

除了新技术之外,对于单车这个事物的功能的再度挖掘同样能够成就其新的发展。传统思维中,单车仅仅只是一个出行工具而已,并不具备太多其他的功能。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特别是它与互联网发生深度联系,个人生活已经被互联网深度绑定的人们在租用共享单车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在使用单车,而是在使用一个互联网的产品。借助这个互联网属性很强的产品,它的很多功能和作用能够被更多地被发掘和发现。 

很多人都知道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这个难题除了是用户的刚性需求之外,还具备更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因为这“最后一公里”真正代表的是用户最真实、最真切的需求,通过对用户这“最后一公里”的数据挖掘,我们得到的都是一些很真实的数据,了解到的都是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或许我们能够找到共享单车另外一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共享单车除了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与当下较为时兴的消费升级联系在一起,通过将共享单车与消费升级下的民宿、民艺等深度体验为主的项目结合起来的话,同样能够找到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借助共享单车能够进行民宿周边的骑行旅游,深度体验民宿周边游,让民宿游不再停留在表面上;借助共享单车,我们能够骑行在民艺制作现场,真实感受民艺魅力,让消费体验真正得到升级。当前,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聚米众筹为代表的新锐力量都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随着共享单车功能和作用的再度发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共享单车的影子将会出现在这些领域之中,真正让人们的消费体验获得升级。 

共享单车的未来或许不再是共享单车 

正如前文所说,共享单车未来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绝对不能止步不前,它必须通过与新技术、新功能产生联系才能让这个原本有些古老的事物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之所以说,共享单车的未来或许不再是共享单车主要是因为共享单车的科技感和附加值将会越来越多,这让共享单车演变成了一种集合体,借助它能够衍生出更多东西。 

借助大数据技术,共享单车将会演变成为数据“发散器”。正如现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必备一样,未来共享单车同样将会成为能够与每一个行业发生联系的存在。互联网通过与传统行业发生联系,将这些行业的用户变成了一个个数据来源,共享单车通过与民宿、民艺等行业产生联系,同样将会成为一个个数据来源。

共享单车使用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就是一个又一个使用共享单车的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够知道用户喜好、活动轨迹、生活状态等诸多内容,利用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找到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诸多行业或商家,通过对这些行业或商家的信息和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能够找到商家与用户的结合点,让商品推广和营销更加精准,用户在获得信息的时候,体验更好。 

借助无人驾驶等技术,共享单车将会变成“无人单车”。无人驾驶技术在汽车驾驶上应用的日益成熟让我们看到了它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无人驾驶的技术还有可能会应用到共享单车的身上。未来,我们租还共享单车和使用共享单车将会不再借助人工,只需要输入起点和目的地,全自动化的共享单车便会将我们送到预定的地点。

无人驾驶其实是人工智能的另外一种形式,它将智能技术应用到了汽车之上,通过解放人的双手,让人们的驾驶更加安全、方便。共享单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同样将会让这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更加符合未来人们的需求。 

“共享单车+”将会让共享单车串联起更多行业领域。当前共享单车的功能可能还仅仅停留在出行上,随着共享单车与旅游、健康、科技等诸多行业发生联系,共享单车将会告别目前单一、狭隘的发展状态,复合更多的功能和作用,由此而引发的“共享单车+”将会让更多行业领域获利。 

同现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发生联系的方式不同,未来的共享单车更多地是通过参与投资、支撑发展等形式与更多行业发生联系,同现在共享单车面对的是个人客户不同,未来共享单车可能将会通过成为其他行业的标配而与其他行业发生联系,并由共享单车将这些行业最终连为一体。 

滴滴、Uber的发展表明,共享单车并不仅仅只是共享单车而已,未来它将会承担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并具备更多新的概念和内涵。对于共享单车的探讨还将继续,正如我们对于它的了解还不完整一样,未来它从实践当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或许能够成为真正推动其发展,并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的“钥匙”。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孟永辉

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i黑马、创业邦、亿欧网、投资界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10年,长期关注互联网研究。多篇文章在虎嗅、钛媒体、创业邦、亿欧网、i黑马、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发表。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