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大整合提速 “南北船”合并预期再升温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据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一行前往宜昌三峡,就该集团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升船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嘿瑶瑶  ·  2016-10-11 09:55
央企大整合提速 “南北船”合并预期再升温 - 金评媒
来源: 中国证券网    

昨日,宣布吸并方案后复牌的宝钢股份(5.68 +5.38%,买入)和武钢股份(3.30 +8.55%,买入)无悬念涨停,涨停价堆积了数十万手买单,显示出市场对两公司整合的价值认同。那么,在央企大整合提速的背景下,下一个合并的又会是谁?

其中,“南北船”最引市场关注。据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一行前往宜昌三峡,就该集团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升船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当时,有随行媒体问到如何看待市场对“南北船”整合的预期,胡问鸣表示:“‘南北船’合并这件事,我们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现在更重要的是把集团做大做强,为后面的发展做好准备。”

“这(一表态)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但也在预料之外。说预料之中,是因为南北船合并的预期一直很高,预料之外的是胡董事长予以公开回应,一定程度上算是进一步提高了合并的预期。”一位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券商研究员分析道。

一个较为确定的判断是,胡问鸣本人应该也是合并的支持者。据报道,胡问鸣当时曾说:“在船舶制造行业,合并是大势所趋,包括位居世界造船业前列的日本和韩国,也一直在加强船舶制造行业的兼并重组。我们认为,真正的竞争应该是不同所有者之间在市场规则下的竞争,而不是同一所有者之间的国内竞争。”

胡问鸣也被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是推动南北船合并的主导者。据公开信息,胡问鸣于2015年3月出任中国船舶(23.38 +5.55%,买入)重工集团公司(即“北船”,简称CSIC)董事长、党组书记,其此前曾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即“南船”,简称CSSC)的董事长、党组书记。

“南北船合并应该说是比较确定的事,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合并的时间。”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南北船合并的好处很多:一是有助于减少内部竞争,集中力量拓展海外市场,符合“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战略规划;二是产业链本身有整合的需要;三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要求,符合央企整合的大方向。

与“宝武合并”目前仅直接涉及宝钢股份、武钢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不同,南北船旗下目前共有六家上市公司,其中,“南船”旗下有中国船舶、中船防务(29.51 +7.74%,买入)和钢构工程(15.57 +4.43%,买入),“北船”旗下则有中国重工(6.68 +5.36%,买入)、中国动力(34.19 +1.76%,买入)和新近上市的华舟应急(32.49 +3.41%,买入)。因此,其资本运作也相对要复杂得多。

“整合的逻辑是比较清晰的,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等都有大手笔的资本运作,甚至对未来的整合也都有比较明确的承诺,其各自的定位已经比较清晰。一种可能的整合路径是,两家集团公司层面合并,上市公司则以业务板块来进行划分,择机进行资产注入。”前述券商研究员认为。

以中国重工为例,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资产注入,公司已经获得大股东军品总装及民船修造等核心资产,三大类军工优质资产也将择机注入,包括中船重工旗下28家科研院所、水中兵器总装、军工电子装备等在内的集团存续军工资产,以及此前集团承诺注入的11家企业。

【聚焦央企合并】

A股迎来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如期复牌,之后双双一字涨停。这是宝钢武钢这两个大型央企合并重组之后交给资本市场的第一份成绩单。

央企合并又迎来重磅新闻。9月22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控股的上市公司*ST八钢(5.29 -0.38%,买入)表示接到公司实际控制人通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宝钢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公司”),武钢集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宝钢与武钢,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港中旅与国旅集团……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型央企间重组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是经济下行压力中的“抱团取暖”还是做强优目标下的“强强联合”?他们的“联姻”又能否实现“1+1>2”的目标?

【相关报道】

宝钢武钢复牌双双涨停 央企整合带来的“资本盛宴”

A股迎来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如期复牌,之后双双一字涨停。这是宝钢武钢这两个大型央企合并重组之后交给资本市场的第一份成绩单。

宝钢股份、武钢股份9月30号晚间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股票将于10月10号开市起复牌交易。二者都是从6月底开始停牌,在此期间,钢材价格上涨了15%左右,沪指上涨超过5%,钢铁板块超过六成的上市公司期间股价上涨超过10%,因此分析认为,这两家公司股价有补涨诉求。不过今天从盘面上看,两公司股票成交稀少。

分析指出,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后,形成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钢铁企业,而钢铁板块在国企改革、去产能等多项政策利好催化下,有可能借这两只股票的复牌,迎来新的上涨契机。这种红利似乎在长假前就开始释放,节前的最后一周,尽管整个市场交易平淡,但钢铁板块龙头股仍然表现突出。

因此,很多机构建议关注钢铁板块当前的交易性机会,特别是在国企改革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特钢将在核电、军工、航天航空、汽车、高铁等领域承担更多的重任,因此,特钢和钢管领域的机会尤其值得关注。

今年以来,央企重组整合大戏不断上演。随着宝钢和武钢重组方案的落地,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降至103家。而国资委公开表示,仍有几组央企重组整合的案例还在酝酿中,预计央企总数在年底前有望减至100家以内。这或许意味着年内还会有央企并购重组方案出炉。市场预测,继“神车”,“神船”,“神钢”出现之后,下一个行业目标有可能是“神煤”。对此,机构分析,央企兼并重组的顺序应该是从最具紧迫性的地方入手,当前化解产能过剩、公用品建设、助力“一带一路”是紧迫性最强的方向,因此与之相关的央企最可能先进入兼并重组的行列,相关的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另外,宝钢武钢合并也是落实去产能政策的重要举措。分析指出,淘汰落后产能将大大利于上市公司业绩增厚,利于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表现。除钢铁行业外,煤炭等行业去产能也在加速推进中,由于煤炭、钢铁等黑色系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明显,近期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量和企业开工率提高,甚至部分关停产能开始复产,因此下半年去产能压力仍然较大。而中央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的决心很坚决,10月份、11月份将是去产能高峰期。因此,除近期市场热度较高的钢铁板块外,煤炭板块去产能相关机会也受到机构普遍看好。央企整合带来的“资本盛宴”,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就此做出点评。

许维鸿:宝钢和武钢的涨停,恰恰说明现在的A股市场对于央企的并购重组,特别是整合带来的投资机会,还是有相当大的期待。但是今天两只股票在涨停板上的成交量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还在观察这一轮央企整合带来的资本盛宴是否能够持续,或者其内里根源是什么。从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战术层面或者十一前后市场的交易机会看,十一前,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打压政策,包括各市对房地产过分炒作的遏制,这其实有利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因为中国的股市和楼市一直是跷跷板,所以这一轮央企整合加上资金从房市流向股市,其实对目前的宝钢、武钢这些央企整合重组的题材股有好处。

从中间层面看,上述也提到,包括煤炭、水泥等一系列央企下一步整合的目标,特别是中央的决心市场还是有期待。所以现在不管是大家持币待购,还是持股估值都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层次即更高层次看,这一轮央企整合,为什么中央下如此大的决心?这跟中国经济的转型有关。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靠出口增长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增长模式已经逐渐的走到尽头,现在我们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如何来提高现在央企、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从现在所谓的银行坏账来讲,其实央企的不良贷款,包括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一些过剩产能相关的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水泥。因此这一轮央企整合,中央对于提升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心很大。中国的事情还需要自上而下来推动,政府对于这一轮整个国有企业,特别是各大央企集团落后产能淘汰的决心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大的推力。我们期待随着这种效率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可以从里到外得以提高,这是市场所最期待的。

“中国神钢”横空出世 央企合并潮带来啥?

央企合并又迎来重磅新闻。9月22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控股的上市公司*ST八钢表示接到公司实际控制人通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宝钢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公司”),武钢集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3个月前,宝钢、武钢的可能重组消息曝出,震动整个行业。而如今传闻化为现实,钢铁行业人士多认为合并成功取决于“去产能”下的大力推动。“宝钢武钢正是国家提出‘去产能’之后钢铁行业的第一例重组,宝钢武钢合并将开启新一轮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大幕。”卓创资讯资深钢铁市场分析师刘新伟分析,2016年钢铁行业虽在价格的上涨之下出现了比较好的利润,但钢铁行业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兼并重组将提高行业集中度,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术界则提供了观察央企合并的另一个视角。从事过多个大型央企合并评估的山东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谢永珍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两大钢铁企业的重组,目的并不只是去产能,而是实现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举措。”在谢永珍看来,一场规模浩大的国企重组大幕将徐徐拉开,这不仅可以淘汰过剩产能,而且维护了债权人以及公司员工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此,国资委企业改革局有关人士透露,不便评论重组的事,但表示这是“顺应大势,有机会做大做强的合并,目的为提高企业全面竞争力”。

宝武公司对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宝钢在扩张成超大型钢铁集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9月22日,国资委公布了全球粗钢排名第5的宝钢集团吸收合并粗钢排名第11的武钢集团的草案,重组后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中,宝钢集团持股52.10%,武钢集团持股13.48%。

从市场份额看,2015年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粗钢产量分别为3494万吨、2578万吨;二者重组后,粗钢产量达到6072万吨,将仅次于欧洲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的9714万吨,在全球位居第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神钢”。

宝钢、武钢都是长江沿岸钢厂,两者的产品、消费区域等都存在重叠和竞争,合并后将强化宝武公司在市场的地位。“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在产品结构方面较为类似,均以冷轧板为主,部分领域可产生强强联合效应。”刘新伟认为,首先两个公司均为汽车板第一阵营的供应商;其次,武钢是取向硅钢龙头企业,其中取向硅钢产能60万吨,宝钢取向硅钢产能30万吨。据统计,宝钢股份合并武钢股份后,取向硅钢产能将占据国内总产能的70%以上;高端汽车板占据近60%。“我国是全球钢铁大国,但在国际上影响力依然有限,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宝武联合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上都意义重大。”刘新伟说。

谢永珍赞同企业合并强化市场地位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可以大大扩大新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利于重组后的权力配置与资源整合。”根据2016年两家公司上半年的年报,宝钢的每股收益为0.21元/股,而武钢仅为0.03元/股,宝钢为武钢的7倍;净资产收益率宝钢为3%,武钢仅为0.95%,宝钢为武钢的3.2倍;宝钢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44%,武钢仅为0.95%,宝钢为武钢的4.7倍。盈利水平的比较显示,宝钢的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武钢。现金流方面,宝钢每股经营现金流为0.5元/股,武钢则为0.31元/股,宝钢是武钢的1.6倍。因此,与宝钢相比,武钢处于显著的劣势地位。“武钢的相对低水平的盈利能力、较高的费用管理水平,决定了其在重组后的相对弱势地位。国资委的初始重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双方在财务实力方面的差异,使宝钢成为合并的主体。”谢永珍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大钢铁集团的合并重组是“去产能”的举措,西方国家也是通过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过剩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6月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回应,“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他分析说,两家央企合并要放在我国“去产能”的背景下去看待,2016年中国背负着煤炭2.8亿吨、钢铁4500万吨的去产能任务,方法之一即为推动过剩产能企业重组并购,化解产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有力有序地推动”。徐绍史表示。

大型央企间重组整合的步伐加快 压力下“抱团取暖”?

宝钢与武钢,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港中旅与国旅集团……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型央企间重组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是经济下行压力中的“抱团取暖”还是做强优目标下的“强强联合”?他们的“联姻”又能否实现“1+1>2”的目标?

“减法”不是目的,提质才是方向

“国企改革无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布局;二是活力。优化布局、增强活力,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为这两个目标服务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国企改革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企业间产业重组、合作整合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必然要求。

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爱基,净值,资讯)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资源配置,促进央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提出了新的要求。

去年以来,国资委先后完成了中国远洋(5.15 +0.39%,买入)和中国海运、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中国五矿和中国中冶(4.08 +0.25%,买入)、中粮和中纺、港中旅和国旅、中国建材和中材、宝钢和武钢7组14家中央企业联合重组。

“大多中央企业分布在传统产业中,一些企业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一些国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通过强强联合、专业化整合、并购重组等手段开展产业重组、合作、整合,有利于推动解决中央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推动企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央企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中央企业主业不彰、投资分散、同质化经营、“大而全”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国有资本涉足行业过宽、战线过长,有的企业在国民经济96个大类中涉足70多个,法人单位数量过多,不同层级子公司之间业务交叉混杂,相互竞争,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功能。据了解,很多企业的亏损多集中在5级以下企业中,没有很好地清理和整合,出现了大量低效无效资产、“僵尸企业”和长期亏损企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中央企业所处行业既有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又有一些行业供给不足;既有很多低端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又有不少中高端产品满足不了需求。比如,制造业高端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24.00 +0.08%,买入)仅占市场份额的30%,且集中于行业低端;航空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航空航天器及其零部件年进口额约1700亿元。

前不久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宣告成立,业内将其看成是“在央企重组多做‘减法’的时候做起了‘加法’”。“央企结构调整的步骤既要重组整合一批,也要巩固加强一批。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经济战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加法’还是‘减法’不是关键,关键是通过重组整合实现提质增效,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强强联合是央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企业重组可以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逐步占据产业链高端,实现央企做强做优做大,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南北船”的表情包

日前,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500强》)上,中船重工以营业收入360.12亿美元、营业利润13.08亿美元的经营业绩,飙升90位至第281名;中船集团以营业收入301.91亿美元、营业利润4.38亿美元的经营业绩,成为《500强》的第349张“新面孔”。

在全球航运业、造船业走势呈“L”形发展的艰难日子里,中国造船业亟需淘汰过剩产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作为中国造船企业的龙头企业——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以下简称“南北船”)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实质性举动令人瞩目,值得造船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予以借鉴。

表情一:去产能+证券化

大环境倾颓之际,大型造船企业的“吸单”能力强大——凭借的是企业自身在政策导向、融资能力、技术支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通俗地讲就是“做得了、做得起、做得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前10位的造船企业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53.4%,同比上升2.8%;新接船舶订单流向大型造船企业的趋势愈加明显,前10位的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70.6%,同比上升15.1%。

在中国造船企业中分列第一、二位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规模优势毋庸置疑,规模优势如何在全球市场被压缩的当下发挥规模效益?

以去产能为主要目的的行业内规范化工作初见成效。

去年,面对行业内产能严重过剩且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消化的局面,工信部先后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和《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旨在鼓励更多造船企业通过多条渠道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在行业内规范考评造船企业“生与死”的前提下,“南北船”抓紧落实压缩产能的实际举动也显得更加有据可循:中船集团主动关闭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浦西厂区的修船业务,从根本上解决了产能、环境、规划等一揽子问题;中船重工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兼并大连大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内部调整中以集团内部骨干企业为主力兼并重组潮预计将是今后的主流趋势——企业不光可以通过兼并“从大到更大”,而且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在企业内部消化掉原本看不见的冗余问题。

以促进“军民合一”为抓手削减剩余产能

先看将“四大”合并为“两大”并削减近1/3产能的中船重工。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北船重工)的资产整体划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武船重工)。武船重工在军用船舶、工程类船舶和钢构领域有着业内公认的研发和设计能力,然而由于受到长江航道的掣肘,无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北船重工在基建、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明显,却不具备武船重工的多品类研发、设计能力,且对军用船舶的研发亦是仅限于若干个基础门类,故“南北船”在军用和民用、研发和生产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此类“军”、“民”统筹的“1+1”模式,不仅使规模层级得以提高,且让双方的生产瓶颈得以解除——这是在质的方面实现去产能。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武汉—青岛模式”在中船重工内部已不鲜见,虽然有的并非是整体合并的模式,比如以461厂为前身的中船重工旗下的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控股,也是类似促合手段在中船重工内部的缩影。

第二个重大举措是中船重工将持有的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船重工)的全部股权划转给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从而使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此番军工背景的大船集团吸收民用造船背景的山船重工不仅仅是基于“军民融合”这个主题,还带有中船重工集团层面对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整体考量,其隐藏的战略意义也不可低估。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曾向媒体透露,“四并二”的目标是削减产能500万DWT,约占中船重工总产能的1/3。

在进一步的证券化道路上,中船重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将持有的包括5家军工科研院所核心动力(爱基,净值,资讯)资产在内的16家企业144亿元的资产注入风帆股份,打造中船重工统一的动力业务专业平台,风帆股份也因此更名为“中国动力”,中船重工下属众多科研院所在现有证券政策体系下实现资本化的合理配置。此外,6月24日,中电广通发布公告称中船重工将对其进行收购,中船重工此时出手“买壳”,进一步整合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等领域资产的意味明显。

来源: 中国证券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嘿瑶瑶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