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筹”是不是道德绑架?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慈善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着“扶危济困”的本意,但是如果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并且过分“炒作”慈善的本意,进行道德绑架,那么也难以持续下去。虽然说平台一直强调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的募捐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形式进行“病毒式”扩散的,尤其是在一些“好心人”的助推之下,产生的蝴蝶效应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些募捐短短时间内就突破数十万本身也说明,现代人也很容易被“道德绑架”,抹不开情面,尤其是熟人之间的一种传播,但是传播的本意违背了慈善的理念,甚至在“绑架”一种同情的时候,那么这样的行为也令人疑惑。

  小刀马  ·  2016-09-13 10:10
“慈善筹”是不是道德绑架? - 金评媒
作者: 小刀马   

一度时间,朋友圈,微博,微信群里经常会充斥一些“义捐”的慈善募捐帖子,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把此作为一个重点发展项目进行推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对于熟人之间的这种打着慈善的募捐行为很多时候抹不开面子,会象征性地进行捐助。但是受捐对象的真实性,平台是否履行到相应的核实信息准确性却让人大大怀疑,因此也常常成为被诟病的焦点。

在这方面,轻松筹就成为一个焦点。根据百度搜索热度,轻松筹身份、轻松筹资金流向、轻松筹为何频频出现在朋友圈、轻松筹收费等问题仍是当前舆论关注热点。而新出台的《慈善法》已经正式实施,根据《慈善法》,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慈善募捐的主体是慈善组织。不过,慈善法同时也为求助者留有“余地”:个人虽然不能公开募捐,但是可以公开求助。

由于我们的社保、个人保险,商业保险等等发展并不是完全普及,覆盖范围也是有限,因此需要资金的求助者颇多,但也有一些骗取募捐的行为。据《南方周末》报道, 2月10日,一位在德国留学的白血病患者在轻松筹发起个人求助,希望筹款500万元治病。这项求助信息在轻松筹平台发布之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患者将目标筹款金额500万元修改为50万元,并在两天后筹款成功。此事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公众质疑的焦点在于持有德国留学签证的发起人本可享受德国医保,却在轻松筹平台随意填写和修改资金数。轻松筹核实的消息是,“该留学生说调整金额是怕捐不满,而且回国治疗也需要钱。”轻松筹最后把这项求助以争议项目处理,冻结了筹得资金。平台表示,对于求助者可能存在隐瞒真实财产状况的情况,一般将通过举报通道来进行干涉处理。但显然这不是主动作为。据公开数据,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项目遭到用户举报1150起左右,相当于每天有3起用户举报。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板块共上线2.3万个项目,筹款金额1.8亿元,参与人数380万人。据悉,所有善款都是先进入第三方账户,扣除2%的费用后再转给求助者。而在微爱大病互助行动相关的基金中,已经沉积了超过2000万资金。在捐助者的钱支付出去与求助者收到钱之间的这段时间,谁来监管善款不会被用作他途却无法明确。

诚然,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解决一部分人大病医疗中的费用缺口,但如果因为规则设计的漏洞而成为少数人“轻松”敛财的工具,那显然也是与平台方的初衷不符。与传统慈善组织相比,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的程序相对简单:即求助人发布筹款项目、提交材料、平台审核后上线、求助人在项目募集期结束后提现。公众也在质疑,平台对于求助人的信息审核太简单、求救人募集资金数额虚高、所筹善款使用情况不透明等。据悉,轻松筹在审核项目上线过程中并不包括向求助人所在医院或者主治医生核实,并且求助人的众筹金额可以由求助人自行设定,甚至可以随时修改,如何防范故意夸大病情、募集金额虚高的问题,以及对众筹资金提现后的使用情况等,平台均没有审核。

轻松筹官网还有一个“微爱大病互助行动”的入口,提出“健康时加入,首充10元保障30种重大疾病,最高30万大病保障金”,截至8月21日,网站显示已经有超过247万人加入,募集总额超过2600万元。记者调查了解到,该项目由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负责管理,项目确已在北京市民政局作了备案。但由于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目前还没有发放过救助款项,也就没有相应的明细公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法专家赵占领对此认为:“首充10元保障30种重大疾病,最高30万大病保障金的微爱大病互助行动项目的模式与保险相同,微爱公益基金会必须具备保险的相关资质,报保监会部门批准,如果没有保险资质,则不能开展此类业务。”

据艾媒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共有正常运营众筹平台370家。不过,随着监管层对P2P行业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众筹平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尤其是游走在政策边缘,风险防控存在漏洞的地方,都受到了市场的质疑和诟病,未来如何理顺,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慈善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着“扶危济困”的本意,但是如果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并且过分“炒作”慈善的本意,进行道德绑架,那么也难以持续下去。虽然说平台一直强调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的募捐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形式进行“病毒式”扩散的,尤其是在一些“好心人”的助推之下,产生的蝴蝶效应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些募捐短短时间内就突破数十万本身也说明,现代人也很容易被“道德绑架”,抹不开情面,尤其是熟人之间的一种传播,但是传播的本意违背了慈善的理念,甚至在“绑架”一种同情的时候,那么这样的行为也令人疑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小刀马

长期专注IT发展,关注互联网金融演变,P2P网贷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