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彦斌:以小见大,从四合院窥见城市治理
【摘要】
在更大的城市或高密城市里,该如何规划设计,才能构建一种更韧性、更有弹性、更能调整的城市与建筑关系?作为一名建筑师,关彦斌以一名建筑师的视角探索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过往设计中,他还多次提到都市合院主义,将四合院的人本尺度与建筑和自然的联系,变成了一种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城市空间关系。
从古老中窥见未来丨四合院给建筑的启迪
提起四合院,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诚然,几千年历史的四合院是一种老物件、老建筑形式,但这种建筑有机的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活串联。关彦斌更是从中窥见了从小到大,从个体到城市整体的和谐关系。他期望,未来自己能够将这种建筑形式再创新,使其从乡下到半城市再到城市,完成相关建筑设计。
古老的四合院给予了关彦斌哪些设计灵感?对此,关彦斌表示:“中国传统建筑中开间、合院与周围环境肌理的关系,体现着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即在建筑之中创造的庭院,将建筑与自然统筹变成同一件事情,进而使我们营建的建筑环境既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自然环境。”在人居环境营建中,通过合院很小的天井也可以看出,建筑环境的通风采光以及人本精神,都很精致地带到建筑里。此外,卵石铺面上的水流与青苔,体现自然在建筑里成长。
从乡下到半城市,再到城市多层级实践探索
关彦斌曾经在一个胡同四合院改造中,尝试以一个房间视角,探讨如何用最精准最高密的方式,将房间、院子以及周边环境有机组织。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三米房间开间尺度,如何以起居角度组织其与户外环境发生关系,并在非常小的院子里纳入自然的元素,包括排水、植栽等。在整个设计中,关彦斌结合了原先河谷保留下的环境要素,构建新的功能院落,这是一种比较大的自然关系,也是传统建筑如何与自然的各方面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对自然有更多尊重的关系。
将视角放到如今中国建筑发展上,随着中国近几年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筑体量变得非常大。这种语境下,两三万平方米的学校并不是大建筑,大建筑动不动就10万平米,那么10万平米的建筑是什么概念?它是否已经超越了建筑,是一种城市的背景?对此,关彦斌表示:“我们在想如何让如此大的建筑变成一种城市空间。传统的城市设计概念是欧美式城市设计,但是,当下城市建筑体量巨大,在与城市设计框架协调时,建筑自己本身必须形成一种城市空间才能找到其与城市设计的有机关系。此外,建筑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及生态要素应是一种微生态的概念,亦是一种多要素集成的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学院派,关彦斌一直在思考:面对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丛林中,我们的未来是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建筑如何更好利用自然的材料,更可持续性营建,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成为一个海绵城市的自然建筑。未来,这将一直是他一直坚持研究的方向。

企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