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关彦斌:论现代社会中城市韧性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2-12-15 17:11

从第一座城市建立到如今已经经历近5000年,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中,城市不断进化,城市韧性也在持续增强。对于城市韧性,城市规划师关彦斌说:“韧性城市需要实现全面感知、快速判断、联动反应与恢复学习的循环,智慧的韧性城市应该是会自主感知、自我判断、自动反应的城市,以及能与机器和人共同学习的城市。”

60.jpg

城市在挑战中不断发展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4700年前的古埃及首都孟斐斯,人口曾达到4万人,是现存记载的第一个世界级城市的人口记录。这4万人聚居生活在一起,才最终产生了人类工程史上宏大的城市和工程构筑物。在中国汉代,当时的长安城创造了40万人口的记录,并开创了城市分单元管理的模式。此外,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帝国首都也是超级都市。罗马曾一度扩展到150万人口,然而这个大帝国因为支撑不了如此多人口,而最终坍塌成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历史演进到18世纪,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崛起。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英国伦敦的人口从70万飙升到600多万,然而城市难以适应剧烈的人口增长,最终迎来了霍乱、火灾等一系列城市安全问题造成了社会动荡与冲突。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决策者与规划师们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城市空间、环境、法规的应对方案,这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起点。如今,包括深圳在内的许多国内大型城市,人口数量即将达到2500万,这时候我们应当清晰地认知到,人类一直通过构建自己的文明来组织自己的城市发展。

61.jpg

城市面对挑战的不同反应

不同城市面对这四类挑战的反应是不同的。城市规划师关彦斌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他介绍:“第一类城市是脆弱城市,无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无法抵抗外部灾害的冲击而走向消亡,比如庞贝古城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火山灰覆盖。第二类城市是生存城市,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中快速反应从而生存下来,但灾后却不具备学习能力,比如美国加尔维斯顿在19世纪末飓风后政府忽视修缮防洪堤,20世纪初再次飓风后毁于一旦。第三类城市是学习城市,在突发事件后具有学习和反思能力,但不能应对长周期的大冲击,缺乏构建整套管理体系的能力,比如唐山在1976年大地震后隔震技术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但后续由于缺少灾害应急意识的教育,导致2008年的汶川地震依旧带来惨重损失。”

在现代科技持续发展的今天,又诞生了第四类城市——智慧城市。关彦斌介绍:“智慧城市是更能够把学习和反思转化为城市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具有韧性和进入高度文明的城市。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62.jpg

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到底该如何影响高品质人居?对此,城市规划师关彦斌认为:“高质量人居生活的营造思路,应从应用低频统计数据逐步转为高频的感知数据,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