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同:NFT行业相关企业需做好合规筹划,紧跟政策发展脚步
【摘要】
元宇宙作为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之一,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场景,并在全球快速掀起了一股浪潮。在元宇宙经济的概念迅速获得各类企业和投资机构关注的同时,市场也看到了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以下简称“NFT”)的商业机会。

10月,致同发布《致同咨询行业洞察——元宇宙之NFT行业》报告,对NFT在全球及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产业生态与交易过程进行高度提炼,并对国内NFT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归纳。
NFT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NFT(非同质化代币)通过区块链标记用户对于特定资产的所有权,实现了元宇宙虚拟物品的资产化。从技术层面解释,NFT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契约数字化凭证。致同观察到近期海外市场有许多艺术品、收藏品甚至房地产等物品都可以“NFT代币化”。
目前,全球NFT产业生态主要由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项目创作发行层构成:区块链为NFT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其中联盟链在管控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建立在联盟链上的NFT更符合国内市场的发展要求;发行平台为NFT作品的发行提供载体,并可进一步为作品曝光提供流量支持;项目创作发行层主要由数字内容公司或快消、美妆、零售以及餐饮等品牌方与数字内容公司合作发行NFT数字产品。
NFT的应用日渐广泛,从原来的收藏品市场逐渐拓展到其他应用领域,包括电子头像(PFP)、游戏、品牌衍生产品及艺术品等。
国内外NFT市场存明显不同
目前国内外NFT市场有着明显的不同。海外较为开放的创作者环境以及完全放开的二级市场,使得NFT产品的供给非常丰富,处于买方市场,二级市场占据了80%以上的交易额;国内NFT市场更多地称为“数字藏品市场”,以一级市场交易为主,突出NFT的产权证明与藏品功能,弱化了NFT的交易属性的同时强化其收藏属性。
致同认为,目前我国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对NFT的二次流转交易有着严格的监管限制,这导致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流动性较低。随着NFT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NFT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政府的引导及政策的完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NFT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布局的焦点。
国内监管法规逐步推进完善
近年来,中国对虚拟资产的监管力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目前,国家层面政策逐步放宽NFT一级市场的监管,但仍对二级流通市场有所限制。2022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地方层面多支持数字藏品的发展。202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区块链开源平台、NFT等商业模式,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

国内NFT行业三大发展趋势
1、目前我国NFT行业正处于爬坡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未到中期阶段,而大量的政策监管一般会等到行业发展中期阶段出台。致同预计,未来我国将不断出台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助力国内NFT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由具备政府背景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来引领及打造NFT产品交易规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文交”)是我国唯一拥有线上线下艺术品交易资质的股份制企业,率先在数字藏品领域进行前沿化尝试,其建立的NFT发展中心受海文交数字艺术品发展中心指导,开发了“一起NFT”的APP。
3、与海外NFT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数字藏品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国内企业中,头部互联网平台抢先布局,发行项目种类涉及艺术收藏品、音频视频、游戏皮肤等。同时,中小企业的发行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快抢占数字藏品交易市场份额。尽管NFT以数字藏品的形式在中国上线仅一年,但发展非常迅速,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前景广阔。
NFT行业面临的挑战
NFT行业相关企业同时面临着相关风险及挑战,如政策有待明确、技术更迭及市场流动性等。行业内公司需要紧密关注国家政策及监管变动趋势,切实做好合规筹划,紧跟政策发展脚步。此外,更应重视自身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关注其产品及IP内容的创新性及公众影响力,提高版权保护意识。现阶段,各企业针对数字藏品平台的构建更多的意义在于布局战略方向并占领早期市场。基于此,投资方应谨慎关注并选择独占优势的精品化赛道的平台,或者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平台,至少在资本、技术、内容IP等方面具备某一两项优势,同时关于依托文交所平台的合作值得关注。

企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