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熟读中医经典,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1-12-22 17:53

众所周知中医学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因其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反过来又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打破壁垒,学习经方辨证

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杨小平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存在脱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医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另一方面临床的诊治不能用中医理论给予解释。

刚刚毕业那几年,杨小平经常为病人治疗效果差而烦恼。从了解病人症状,到脑子里回想病因病机,接着他的治法是什么,应该使用什么处方,君药臣药又各自是什么,最后开具处方。从症状分析、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完全按照学校教的步骤原则,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1.jpeg

直到接触李发枝老师学习了经方辩证,事情才出现转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杨小平表示,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传承创新,善用经方

柴女士,48 岁,时常因饮食不节诱发嗳气,反酸,烧心,听闻杨小平老师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专家,前来就诊。晨起口苦兼两胁下胀痛,夜间盗汗,精神紧张则诸症明显。舌红胖,尖赤,苔薄黄,脉弦细。

杨小平辨证为: 脾虚气逆痰阻,中焦斡旋失司,胃气上逆所致。治以健脾和胃降逆,化痰下气。开具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 包煎) 15 g,代赭石5g,生晒参10g,半夏10g,炙甘草10g,柴15g,黄芩10g,黄连18g,吴茱萸3g,乌贼骨20g,浙贝母20g,生黄芪15g,黄柏6g,当归20g,生地黄15g,熟地黄6g,生姜8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2.jpeg

明代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吞酸》曰: “酸水刺心也; ……,是饮食入胃,气虚不能运化,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故作酸也。”

小柴胡汤的主要功效为抗炎解热,方中柴胡具有疏肝利胆、行气解郁、散火之功效,黄芩促进柴胡的药物作用,祛除郁热,半夏主要作用为调理脾胃失和,生姜、大枣以及甘草均能起到益胃健脾的效果。而旋覆代赭汤的主要功效为和胃降逆、下气消痰,可祛除胃部痰浊内阻,缓解恶心、嗳气等症状。应用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诸药共同作用下缓解病人肝胃郁热症状,增加益气和胃、降逆化痰的功效,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疾病病程变化。

熟读经典,古为今用

六经辨证是经方派的法宝,而伤寒论核心理论正是六经辨证。“温故而知新,每天读一遍伤寒论的习惯已经坚持多年。”对于刚进入中医领域的年轻医师,杨小平建议大家熟读《伤寒杂病论》,因为它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将一百一十三首经典熟记于心,在遵照辨证论治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扬“古为今用”精神扩大经方应用范围,仲景医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坚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国家传统医学文化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