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龙头先河环保新技术持续升级“生态大脑”,多点布局精准卡位“双碳”红利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1-12-07 10:54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起步之年。“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布局,“双碳”板块政策护航及市场红利已凸显。

面向“十四五”,先河环保在行业内持续构建的“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多点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服务,推进环保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服务“两业融合”发展,都将趁势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精准布局“双碳”千亿行业市场

据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4.5万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7.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5%。据预测,202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至2023年达到12.3万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涵盖电力、钢铁,水泥、陶瓷、冶金等8个重点行业,预计市场容量超过1000-3000亿元;在环境温室气体在线监测方面预计市场容量超过500-1000亿元;低碳云平台面向区县及地级市以上的政府管理部门,预计市场容量约500亿-1500亿元;碳核查服务市场容量约750-1500亿元。企业碳交易管理与服务主要面向参与碳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建立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市场容量约750-1500亿元。碳汇市场方面,截至2020年,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超4亿吨,预计十四五时期600-1000亿元的市场容量。

针对“双碳”板块的持续发力,先河环保还投资设立有限合伙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业务,上海和碳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月22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上海和碳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经开立配额账户,并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开立CCER账户,买入部分已经备案的碳资产,正式开启了碳交易业务。

新技术方面,先河环保已储备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温室气体传感网络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碳超级站及碳背景站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其中,碳排放监测已在石家庄、唐山火电厂上线使用。

由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先河环保共同构建的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生态文明六朵云”,其中低碳云将基于先河环保生态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优势,构建一套数据支撑体系,实现精准监测与统计核算相结合,协助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服务于各地政府的碳排放管理,提升温室气体和碳排放监测能力。

除以上业务外,公司还积极布局开展碳核查、碳资产开发,参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起草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团体标准)》等项目合作,可谓在“双碳”板块布局上全面开花。

三季度技术投入占总营收的7%

作为环保监测行业龙头企业先河环保自主研发的生态环境网格化大数据应用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全国18省、127个地市。2019年6月,先河环保位列工信部公示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第一批)之中,技术能力、产品创新水平得到国家和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先河环保共开展科研项目70多项,其中“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项,“九五”技术创新项目1项,“十五”科技攻关专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1项,863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1项。先河环保(含子公司)拥有专利90项,软件著作权112项。其首创“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成为各地政府科学治霾、精准治污的参谋助手和有力武器。

先河环保2017年研发投入4887万元,占比营收4.7%,2018年5598万元,占比营收4.1%;2019年第三季度研发投入3485万元,占总营收的3.6%。2019年半年度报告期,先河环保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同比增加19.91%至0.23亿元。仅今年三季度,研发投入5400万元,占总营收的7%。三款新品高精度二氧化碳/甲烷气体分析仪、XHCO2100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XHAQSV-622温室气体传感网络监测仪也都亮相了9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碳中和”大会,并获得一致好评。

从同行业竞品的数据来看,先河环保的研发投入都要略高。永清环保2021年第三季度研发投入2074万元;节能铁汉今年半年研发投入6928万元,占总营收的6%。2018年时,先河环保的研发投入还曾超过了京东和小米,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

面向“十四五”,先河构建“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服务,推进环保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服务“两业融合”发展,助力支撑国家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和促进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落地。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