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职教育:学生课外辅导班亮红灯,父母如何缓解教育焦虑?
【摘要】
电视剧《小舍得》可以说完美呈现了年轻一代父母的教育焦虑,剧中两位妈妈,田雨岚和南俪都加紧了“鸡娃”的步伐,而她们的孩子却逐渐不堪重负。
孩子子悠坐在奥数比赛的考场上,神情恍惚,满脑子都是妈妈训斥他的场景,终于出现了幻觉,撕掉考卷,冲出了考场。
折射到现实,不少孩子面对学习时的精神压力都是巨大的,对家长而言,孩子学习教育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一方面是孩子在校期间的开销,而另一方面就是补课班的花销,一般补课班的费用是比较高的,一节课基本上都会在80元左右,有些一对一的老师一节课就会达到400元。
1、取消补习班是件坏事吗?
7月24日晚,人民日报官微转发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减”政策。
《意见》中,再次明确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简单来说,就是少留作业别补课,严禁资本化运作。
“双减”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有的人认为政策出台非常好,严禁资本荼毒教育,影响教育公平;
有的人担心会影响自家孩子的学习进度,可以适度补课,不要一刀切。
举个例子:
小明家境一般,但天资聪颖,初二课程因式分解老师一讲就会。平时没时间复习,需要帮爸妈照顾家里的小生意补贴家用。平时成绩112分。
小马家里有矿,但蠢到不行,老师讲课根本听不懂,平时成绩65分。
但是小马家有钱啊,于是父母给小马请了个数学教授给小马在家每天补习,补习费一个月4万元。
后来,中考小明112分,小马113分。
两人都进了全市重点高中。
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用资本和时间堆砌出来的“优秀”本质上是在打压那些天资聪颖的人。
我们来看一个现象,就是这一代父母特别焦虑,而且特别不服气,因为这届父母真是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真的很用心!
值得颁发一个“全世界最优秀父母”小金杯。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奢侈品并不是奔驰宝马,更不是爱马仕,而是每个家庭的孩子。
送“神兽”上学,得花多少钱呀!
另外,有多少父母是因为教育孩子,把原来上学时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了一遍,甚至把原来上学时没有学的知识又重新学了一遍?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大概也就是这么多了。
但补习班恐怕从来都是“薛定谔的补习班”,孩子上了成绩不一定好,不上也不一定考不好。
一次考试,A同学对B同学说:不上辅导班都能考的这么好,真羡慕。
B同学冷笑了一声:你上辅导班花那么多钱,还考成这个鬼样子。
这段时间疯传说如果取消了补课,最受益的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们可以随便补。
这个说法不全对。
就算是还有那么多补习班,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会砸钱上课,或者用那些钱送孩子出国,不参与国内的教育内卷。
他们的选择路径很多。
这一次看似是在给普通家庭的孩子设置障碍,其实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没什么大问题。
觉得取消补课是给孩子未来添堵的家长,有点焦虑了,这些父母担心孩子没课上被落下,以后考不上好大学。
我们来看一些网友怎么说:
@Iris
说说我自己吧,从小到大基本没上过补课班,高考差2分没考上985,最后去了个211。数学是一直头疼的学科,但是好在我比较勤奋,基础的题一分不丢,最后高考数学出来,我和我班一个数学学霸一个分,因为那年数学题非常变态,学霸一定要去把最难的那几分拿到,而我属于知道自己不会,那干脆不做,把自己会的一分不丢。我自认为不是脑袋聪明的小孩,所以能够踏实的放平心态去学习。家长会班主任总说某某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认真,可笑的是居然大部分家长都相信了。其实大部分人的智商按照正态分布都不会差太多,天才和弱智才是少数,智商差不多的前提下,拼的就是习惯和自律了。
@橙汁
我家小孩就是属于补课没效果的那种,不是学渣,可是说学霸好象也还不是,反正补课费给我省了最少十几万是有的,今年也考上一本了。
@黄某
咱娃从小到大任何课外班都没参加过(这个坚持很困难!),初三老师问他没上课外班小时候怎么过的,他说玩得可开心了(我听到后也特开心)。高中前都是注重习惯与性格的培养,重点提高效率,加强体育锻炼,高中侧重培养自习能力。一个初中同学中考成绩高了近20分考入同一重点高中,他就经常上课外班,高中阶段两人成绩慢慢升降,最终今年高考,我娃比他高将近80分。
@小李
想起来身边人的一个案例,广州本地拆迁户,花了三十多万请老师给孩子补课,结果那娃物理考试考了27分。
@疯驰
高三前暑假开始复习,自身思想认识提升了,前两个月跟着老师复习,再后面就基本不听课了,全靠自己复习,从小都是父母安排老师盯着撵着往前走,这是头一次自己驱动自己,不光自己考上了某c9,还因为不听课作业挑着写,有大把时间给同学讲题,前一阵还有同学一起吃饭,他博士毕业即将入职某新能源车企,当时他数学只能八九十分,在我的不懈努力(讲题)下他高考数学考了120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变化更大,学习的形式多样化,这时候没人给你规划怎么发展,全都要靠自己走,工作做的好的,都是靠自己驱动自己,学习新东西,才能持续进步。
绝大部分情况是,疯狂氪金,用钱买孩子的未来,本身就是没什么大用的行为,过度内卷最后却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包括成绩的提升。
怎么会这样?
因为世界上最蠢的人和最聪明的人都只占人口不到10%。
另外60%~80%的人都是”普通人“。
我和正在看文章的你大概率都是这样一群人。
没有比谁更聪明,也没有比谁更有钱。
于是,本来应该是智力和努力的比拼,却因为课外班的存在,变成了家庭生活成本的损耗。
比如你的孩子平均成绩80分,隔壁小王的孩子平均成绩也是80分。
后来,你看到隔壁小王家孩子上了补习班,5000元一学期。
你焦虑了,人家孩子上这个课,没准就能超过自家孩子,于是你也交了5000元,给自己孩子也报上了补习班。
后来,你和小王的孩子都将平均成绩提到了85分。
全班的家长都开始给孩子报补习班了,最后大家分数都高了,这时候你发现,孩子的名次没有上升。
接着,学校一看孩子们出息了,就提升考试难度,因此你家孩子的全市排名也没上去,该去哪个学校还是去了哪个学校。
唯成绩论也会让孩子很慌,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了是为了什么,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孩子和父母的心情都不好受,但补课费一点不少花。
这种情况下,国家停止课外学科培训,倒是给了父母一个静下来缓冲的机会。
所以,父母都不用慌,趁此正好静下心先思考下问题在哪,大部分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平平,往往是内驱不足,核心投入时间太少。
2、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内驱力
啥叫“内驱不足”?
就是自己不太想学,找不到学习的理由。
这倒是挺普遍,绝大部分人都没啥内生动力,一辈子都没,学习的时候凑合着学,工作了凑合着干,到了结婚年龄选个差不多的人凑合着结婚。
你跟他说将来出人头地走向人生巅峰什么的,对他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大家可以注意下,大部分人对“长期目标”不响应。
但是很少人对短期激励不响应的。
有人努力工作,是从工作过程里得到了短暂的成功,得到了不错的薪水;
学霸们学习好,也不是因为立志要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他们往往是从学习中获得了持续的短期成就感。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自1960年以来,心理学家就发现,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有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行为纯粹出于对事物本身价值的重视,而不是能从中获得什么。
另一个则是完全相反的“外在动机”。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和回报,而去从事的活动,这些报偿可能是金钱、他人的赞赏、性或地位。对孩子来说,回报就是指好成绩。
假设你在学英语,如果你是因为喜欢英语所以才努力坚持学,那你就是受到内在价值的驱使。如果是为了考过四六级考试,那就是受外在价值驱使。
孩子天天不配合,比如每写五分钟就要上个厕所,要个水果,喝杯水,各种借口都要找一遍,这就是内驱力不足的表现。
还有的家长大操大办给孩子安排日常:三餐规定吃什么、周末每个小时学什么、放松时候玩什么……,孩子感觉自己被控制了,自然也很难有内在驱动力。
1、没有内驱力的作用,孩子做事将缺乏持久性,这也是导致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比如一个孩子真的不太喜欢数学,但是父母和老师一直督促他,虽然他也会因此比较认真学数学,成绩也可能得到提升,但父母不监督时,他就会丧失学习兴趣。
2、内驱力会让孩子主动寻找成长,主动性很重要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才会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并有可能做出巨大的成就,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等,正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内心深处所渴望的,这种渴望与他们个体的努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他们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只有当孩子拥有对某件事情的内驱力时,他才能够积极而主动地去尝试与体验,并会主动克服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能一动不动拼2小时乐高,却无法安静下来坐在书桌前学习10分钟。
探索欲完全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内驱力,主动探索学习,记知识也会比较牢固。
我们会认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在学习和阅读,更多时候就是拿着手机坐在旁边“督促”自己。
所以,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并且能够有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热忱自然是更高的。
3、父母过度焦虑也会影响孩子
孩子有了内驱力,家长也要消除自己的过度教育焦虑。
如果家庭充满了焦虑,那么孩子对于“我是谁”的答案,很可能就会变成“我必须配合妈妈的需求,成为她希望中那个‘完美’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会扭曲自我认知,丧失了正确认识自己内在力量和现实的机会,也无法很好地应对挫折与焦虑。
而父母的焦虑,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强势与控制,施加在孩子身上,通过安排孩子的生活,来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
这种强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关系的破坏力。
家长们可以想想,教育的本意是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长中任务,没有认清孩子学得目的,那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就无法建立。
这让我想起了龙应台说的一段很火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把宁静还给深夜,把童年还给孩子,只问一句: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心意,做一个有温度、有价值、有情趣的普通人,难道不是一种成功?
对于孩子的未来,父母有时需要拿出比孩子更多的信心。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企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