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禾投资:价值投资是一套心法

首页 > 公司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0-07-29 11:08

价值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是能力圈,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这么几个要点。但是不管要处理多少关系,只要记住“往内求”这个总心法,你的思路就会更加澄澈通透。

六禾投资 曾生

开车从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出发,沿机场1号路、G75兰海高速、二环走20公里,就可以上138县道,再沿着综保路、盐沙大道、二十六大道和白龙路开33公里,就到了贵阳北部偏西一点的修文县,穿过县城往北……

你可能认为我这是在做旅游攻略吧?的确,我是在做一份攻略,不过这个攻略不是通往某个风景名胜,而是通往心里去的。

好,穿过县城继续往北,很快就能到达这次旅行的目的地——王阳明纪念馆。

image.png

王阳明11岁时,其父亲王华已经在1年前状元题名,取得了读书人的无上荣耀,但他对高中状元的吸引力提出了怀疑。他问私塾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严肃地回答:“惟读书登第耳。”但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他自此就把成为圣贤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你也许会说,“圣贤”是多大的“官儿”啊?

我也无权评定,但是这个名额肯定很少。有个圣贤榜单是这样排的: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出了三个半圣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那半位是曾国藩,还有一位就是王阳明了!

话说王阳明要做儒家圣贤,那就要按照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炼大法操练起来。

《礼记·大学》里是这么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做圣贤第一步就是要格物!怎么格?对明朝时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做了详细的阐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王阳明小时候贪玩,喜欢玩打仗,还要准备科举考试,所以在21岁中了举人之后,才把“日格一物”这个事情排上议事日程。

他找了一个有同样志向的小伙伴,开始从“格庭前竹子”开始,行动起来了。你说这个竹子怎么格?对不起,笔者真的不知道,没有格过!

不过,格竹子倒是挺难的,王阳明的朋友格到第三天就放弃了。王阳明自己不服,继续格,结果七天七夜后,他精疲力竭,病倒了。

你能说什么?竹子难格?格物错了?圣人难当?其实,并不是。

16年以后,1508年春末,已经从状元家的“小鲜肉”,变成被人追杀几千里,惨得贬到贵州龙场当上了国营招待所所长的王阳明,在一个晚上,突然从睡觉的石棺中兴奋的大叫着跳出来,给出了答案!

当圣人没错!格物也没错!但跟竹子没有任何关系!是方向错了!

格物,不能向外格,求于外部;而是要向内,求于自己的心!

无论是在王阳明的个性发展中,还是中国思想史中,他的“龙场大悟”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因为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了!

01 价值投资为何知易行难?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韩寒

很多人都对韩寒的这句话深有体会,以免疫学家为例,他很懂病毒,但能对新冠病毒免疫么?

免疫学家的知识是有用的,但他也是血肉之躯,不能对病毒免疫很正常。但他懂得原理,肯定更能理解戴口罩、勤洗手对保护自己的意义。他一定是“知”的,也必然会去做,因此免疫学家与普通人在对待病毒上相比,更容易知行合一。

因此过不好人生,不能说人生不好,也不能说道理不好,更不能说懂了很多道理不好。不好的是,道理没有走心。

价值投资也一样。

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除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以外,还有能力圈,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等要点。很多有经验的投资者对此都耳熟能详,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真在股市上实行起来,却不知道如何入手。想想看,是不是跟“格竹子”有点像?

这种知易行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行”的方面,而在于“知”的方面。也就是没有走心!

对价值投资的本意,只有经过从认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同,从认同再到养成习惯这么几个阶段的提升,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知”。

有了这个“知”,如果价值投资已经成了发自内心的习惯,自然就会自发自愿的去“行”了。

02 能力圈要求我们更加专注

价值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范围进行限制,事先圈定自己的能力圈。只投资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标的。看不懂,不管再热门,不碰。

为自己划定能力圈,并专注于其中。这并非是不思进取,通过学习,扩大认知领域,能力圈自然可以扩大。

这方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巴菲特在上世纪90年代,不管当时的科技股、网络股再火爆,他也顶着投资业绩落后市场的巨大压力,绝不介入。事后看,这一做法完美的回避了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泡沫破裂,显示了神般的智慧。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不容易的。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划定一个明确的边界,并坚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事,无疑是一种智慧。

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是哲学。专注于能力圈,是智慧。

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在投资流程的设计中,体现了这一原则。比如说A股市场目前的数千只股票,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其中最有投资价值的几百个股票划入跟踪股票池,算作认知圈。在此基础上,再从跟踪股票池精选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股票作为核心股票,作为能力圈。实际组合的持股少于100个股票,当成是行动圈。

image.png

能力圈的思想非常好,但是难道只能用在选股这一个方面吗?即便是选股上使用能力圈的原则,保守到只看一个股票,就一定体现了能力圈的原则吗?如果是这样,那些失败的企业家怎么会失败呢?他们可都是只专注于一个企业啊!

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市场中,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信息量过载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司基本面,国际局势、宏观经济、资金流动、市场情绪、产业发展、社会热点等等各方面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持续更新,并迅速传播。

而每天只有24个小时,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会被电话、微信、邮件、访客等等打断,我们的注意力已严重地碎片化。

即便是周末在家,你都会面临着如何分配时间的困局。比如,到底是先把微信刷完,还是把刚刚开个头的新书继续看下去,还是把那个最热的电视剧追下去……

信息爆炸、时间的碎片化、分配时间的纠结,其实都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选择过度问题的表现。对投资者来说,由于投资决策要求准确及时,信息处理的难度和压力更大。

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是把它们全部当成市场噪音而忽略掉吗?还是拼命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把这些信息都处理完吗?应对时间碎片化,我们应该把“谢绝来访”贴在门口,把所有屏幕关掉?还是,把联系人分好类,把回复邮件和微信的效率尽量提高?

这恐怕都不是解决之道,改善的程度极其有限。因为这些考虑都是向外划能力圈。有点像戴眼罩治失眠,是和“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样性质的问题。

如何处理自己能力圈的问题,并不像传统理论中讨论的那样尽量减少选股的个数。向外求,是需要的,但只是向外划能力圈,永远会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

正确的方法,必然如王阳明大悟所揭示的——向内求:越是把注意力在内心聚焦,越是能向外敞开心扉。无论市场是多么的喧嚣,无论俗务是如何的缠身,只要把心专注于一点,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镜中的动画,没有任何的排斥,没有任何的无奈,只是让一切平静地流过。

我们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把现实中的一切,都包容进来。但是只要外界的场景变换了,不管变换有多快,镜子内一定会同步更新,轻松,无时滞,更不会在镜面上留下任何物理划痕。

比如,我们不会只关注几个熟悉的股票,而主动屏蔽所有的其他信息。相反,我们从心里明白他们想知道什么,看到任何经济、行业或者其他公司信息,都会迅速地与自己关注的事情进行关联,并判断其是否重要。如果不相关或者不重要,就把注意力快速切换掉。如果相关并且比较重要,就会进一步投入注意力,并且主动再去搜寻其他相关信息。

要做到这种高效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把对投资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维度,并且加以练习,使得一眼就可以做出更本质的深层次判断。

就是说,我们不会像一个图书管理员那样把外部信息简单分类后分别放入心中对应的架子上,而是在心中建立好一个焦点,在接受到外界信息的瞬间,就已经把信息处理好了。

只把少量加工好的有用信息吸收进来,几乎不会浪费大脑中的任何内存空间。并且,随着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会感觉自己的大脑内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富裕。

image.png

价值投资者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正常人的各种活动,无论是工作、生活、社交,还是锻炼身体、读书、思考。如果能够保持一种精神上的专注,在处理这些跟投资关系比较远的活动时,也会使用类似的心法。

比如,当我们社交时,可以把所有的沟通交流,以及观察体悟,都迅速与心中的关注焦点建立起关联,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人分享。由于对于人和社会已经具有较深入的理解,会有更高的情商,更容易获得与他人的共情,因此社交不仅不会打扰,相反会带来由衷的愉悦。

其他活动,包括健身和育儿,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外界的一切,在内心深处,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状态的呈现,既不期待什么,也不抗拒什么,一切顺其自然。

这里还留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向内聚焦的时候,是把外物映射于投资呢?还是映射于人性呢?

在笔者看来,像巴菲特、索罗斯这种内心非常强大的“狠人”,基本上都是全身心投注于投资;而像格雷厄姆、查理·芒格情商较高的“暖男”,则在内心中更多的关注于人性。

03 安全边际要我们学会放弃

市场上,很多人都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估值低的股票,并且觉得这就是安全边际的要义。结果,往往为了表面上的低估,忽略了投资标的本来不该忽略的致命瑕疵,进入到价值的陷阱。

或者即便发现了一些投资机会也会因为估值的原因,忍痛错过,并且是永远错过。

这种机械理解安全边际的投资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因为,当他们把估值作为第一要义的时候,就已经违背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第一性原理。不管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隐忍和坚持,只要是没有把公司的基本面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估值放在第一位,其实都是进入了貌似价值投资其实投机的怪圈。

估值只是公司基本面的影子,是市场投资者主观意念的一种投射。追影子,而不看公司真实情况,无异于郑人买履。

期望市场犯下巨大的错误,导致股价大跌,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给自己买入机会,这种守株待兔的想法,其本质是一种贪婪和自大。

相反,安全边际的真义是要投资者保持谦恭的态度,知道自己有可能会判断失误,因此要学会放弃,学会取舍。

安全边际中的“安全”,对应的应该是“事故”,而不是“风险”。风险是投资收益的来源,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是不存在的。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获得相应的或更优的收益,无论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或者对于企业家来说,都是其事业的本意。所谓企业家精神,其实就是勇于适当承担风险的冒险精神。

因此,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事故是不可以接受的。风险可以度量,可以定价;而事故是纯粹的伤害,要么是价值毁灭,要么是资源浪费,要做的就是坚决摒弃。

比如,赌博本质上就是一种事故,无论你拿1%的钱去赌,或者all in, 都改变不了其本质。因为,一旦赌了,大多会上瘾。只要赌的次数足够多,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最后一次赌博中破产。

投机也是类似,因为投机总体上是一种零和游戏,只有非常少的人会成为赢家。就像在赌博中,只有开赌场抽头的人会成为赢家。

“捡烟蒂”的价值投资者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确保这些烟蒂里不要有致命的病毒。好在“捡烟蒂”不符合人性,不会上瘾。

一般来说,没有人愿意陷入投资事故。投资事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往往隐藏于致命的诱惑之下,所以要尽力抗拒那些足以致命的诱惑。

投资不是胜者为王,是剩者为王。要活下来,最大的秘诀就是,只要某个投资项目存在让投资者无法生存的可能性,不管这个可能性再小,也绝对不要参与。

或者说,知道自己死在哪里,就不要去那里。不管概率有多低,给的赔率有多大,也千万别用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扳机,哪怕里面只有1发子弹。

image.png

处于投资风口的公司,他们的业务飞速发展,并且发展速度还会越来越快,好像永远也不会有增长结束的那一天,似乎永远没有任何力量能扼制他们的高速发展。这样的股票,你愿意投资吗?

下坡滚个雪球,你不用推它,它自己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快,好像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也不会慢下来。但是,要不了多久,在这个雪球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它无可阻挡的冲下悬崖,摔成一团雪雾。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美国科网股,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P2P”,某些号称能根治乙肝的神药公司,莫不是下坡的雪球……

如果是懂得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者,你就不会投这些“风口公司”,这些公司的终局就是毁灭,因为树再高也长不到天上。在这里,简单的常识反而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向上推雪球的生意模式不尽然都处于传统成熟行业,恰恰是一些看似处于风口的行业。由于其发展逻辑本身有问题,但是比较新,加上资本的猛推,看起来也正在把雪球做大。

比如,某些共享经济公司,某些团购电商公司,某些教育娱乐公司等,这样的项目投吗?

有些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喜欢说,能做大到上市的公司,生意模式都是已经验证过的公司,会有什么问题吗?但只要是无法构筑竞争壁垒,即便能够上市,也可能是资本堆起来的巨婴,最终还是会退市的。

向上滚的雪球,慢慢变大后,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重得推不动的时候,重力就成了他们的敌人,雪球最终从坡上倒滚下来,摔碎。

向上推雪球,和向下推雪球,不在于其业务是否新,也不在于其估值是否便宜,区别在于业务发展的难易程度。但是,由于其业务发展的逻辑本身有问题,不管是容易干的,或者不容易干的,最终都面临着失控的结果。

从安全边际考虑,下坡滚雪球是最差的,上坡其次,最好的是平地滚雪球。因为,平地滚雪球是没有崩溃可能性的。这符合安全边际的本意。

在投资实践中,多低的估值算是留足了安全边际?内含价值的0.8倍,0.7倍或者0.5倍?

当一些人为了践行安全边际的原则,还是在内心纠结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否又犯了“格竹子”的错误?

如果采取内观的思路,安全边际其实是要我们学会取舍。取舍的标准,自然是舍弃一切足以致命的投资项目,包括便宜得可疑的价值陷阱。

为了足够便宜,为了足够安全,放弃全面综合的评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潜在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贪婪。

安全边际,要我们不能为虚幻的预期支付过高的价格,但同时也要回避足以那些致命的诱惑。向下滚雪球显然是致命的诱惑,向上滚雪球难道不是吗?

取舍,取舍,除了舍,还有取。怎么取呢?

那就是,尽量要在鱼多的地方钓鱼,提高自己的命中率。芒格说:在鱼多的地方捕鱼。能不能抓到鱼,有运气成分;但是如果你选择在鱼多的地方钓鱼,会大大改善获得运气的概率,胜算才会增加。

人生来不平等,命运的无常无法改变;但是,人人都可以选择向有优势的方向努力,也都可以选择与优秀的人为伍,人生赢面才会增加。

04 我们要比市场先生更理性

市场先生,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代表市场非理性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特别情绪化,狂躁和抑郁交替发作。因此,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可以利用市场先生犯错误的机会,低买高卖。这个百年前睿智的比喻,的确是非常生动形象。

但是,笔者怀疑现在的市场先生跟百年前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人性的确是近乎于永恒的,但是股市中的决策主体已经很大程度上地换成了有高度专业性的投资机构,甚至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机器。自动交易,高频交易和指数化消极投资等等新的交易方式,已经把股市中的情绪化的“人性”大大降低了。

在市场越来越有效的今天,留给我们嘲笑市场先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反求诸己,争取自己不在投资中陷入情绪的漩涡反而成了我们需要每天都做的功课。这个方面可能是价值投资最难以知行合一的地方。

因此,市场先生这个比喻对当今的价值投资者的重要启示应该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弱点,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懒于思考,不恐惧。

在人类的各种情绪中,恐惧和懒惰是最深刻的两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

懒是为了节约能量。人类的大脑只占身体2%,但是消耗了身体整体能量的20%。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延续种群,并没有把进化的重点放在大脑的思考能力的进一步发育,相反,为了节约能量消耗,发展出了一套大脑偷懒的技术。

简单说,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用直觉代替思考的地方,尽量用直觉;甚至有些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全用直觉代替思考。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很懒,但比较节能。

市场先生很多滑稽可笑的行为,主要就是投资者用直觉代替了思考。比如,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出来了,跟总统名字有点像的股票会涨!

著名剧作家席勒在他描写圣女贞德的一部剧中曾经写道:“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当投资者懒于动脑时,连神也沉默了,因为你大脑掉线,祂联系不上你啊。当然如果你在股市里学习别人,无脑复制,“抄作业”,神也会沉默。不过联系不上你,祂会联系被你抄作业的人。

由于懒于动脑,我们就会显得无知。由于无知,就会鲁莽行事。由于鲁莽行事,必然错误连连。由于懒于动脑,我们就会容易轻信。由于轻信,就会盲目跟风。由于盲目跟风,必然是羊群效应。这些纯属行为金融学考察范围的非理性现象,很多都是市场上人们大脑偷懒的结果。

股市上无时无刻不在博弈。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很多时候,只用一维思维,会败于二维思维;二维思维会败于多维思维。如果单靠直觉,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过,这些市场非理性行为,不会持久,因为市场上是有很多主体互动的。一旦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现象,理性的人就会利用它进行套利,结果市场总体看会保持着一种比较理性的行为特征。

市场先生,在现代股市上出现的次数有下降的趋势。在中国年轻的股市上,市场先生,与发达市场比,特别勤劳,出现的次数会更多一些。

除了懒于动脑,恐惧是另一种更深刻的情绪,其他很多情绪的根源都源自恐惧。

贪婪,其实是对于收获太少的恐惧;嫉妒,其实是担心比别人差的恐惧;自大,来源于自卑,是对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恐惧;犹豫不决,是对做出选择非常恐惧;悔恨,是对所犯错误导致不良后果的恐惧,等等。

股市里的“恐跌症”、“恐高症”是非常普遍的。都知道贵州茅台是个好股票,有几个人能重仓拿住十年以上呢?也许是怕大白马赔率低,也许是怕错过热点股而落后同行。只买卓越公司,不在平庸公司浪费时间投资者,是少之又少的。

image.png

股市上的恐惧不仅仅来自于持股,在选股和组合的构建环节,恐惧和焦虑也是很常见的。

由于怕投资组合收益低,而过于集中,只持有1、2个股票;或者怕投资风险高,而持有100-200家公司,两个极端都体现了投资者的内心焦虑。

当然,我们都有恐惧的体验,不是说想消除就能消除的。因为恐惧本身就很可怕,足以致命。比如,地震时总会有人因为恐惧而选择从高楼上跳下,结果不跳不一定会死,但跳肯定摔死。

市场先生永远一惊一乍,那么该如何对付恐惧、克服恐惧呢?不能向外求,只能向内寻找正确的心法。

打个比方,晚上你正在赶路,突然一头吊睛白额的猛虎出现了。按照正常人的生理反应,一下子瘫坐在地,成了老虎晚餐。但是假如你是个猎人,手持强效麻醉枪,正在到处寻找这头老虎。当你看到老虎出现,你会吓得瘫坐在地吗?你肯定不会!相反,你会兴奋的两眼放光,把你所有的精力和肌肉全部调动起来,把麻醉枪对准老虎。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效果会非常不一样。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持有好股票的时间会比较长。在这个漫长的持股期,市场一定会发生很多事情,市场指数和持有的股票都有可能出现大幅的波动。

如果你理解了市场先生的脾气,对“短期内市场是投票器,长期内是称重机”的市场本质有深刻的理解,你会积极地看待市场波动。不仅不会无谓地卖出股票,回避市场波动,甚至还非常期待在股市下跌时加仓。

直接改变“行”很难;通过提升“知”,来改善“行”,这符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

综述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小孩子在受了启蒙教育,识了字之后,就要正式入学读“四书”了。四书,就是《大学》、《论语》、《中庸》和《孟子》。先要从《大学》开始学,开始背。

因此,长久以来,那些初入学的古代少年学子们,上的一堂课,背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开篇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做学问,做人,都要明德,都要对人好,都要止于至善。这句话意味深长,是可以受用终身的。

别的不说,单说一个“止于至善”就博大精深。“至善”不能分开说,“至善”是一个词,简单说就是事物的根本原理,可以说是“智慧”,也可以说是“道”。“止于”就是如何发挥道,发挥智慧,爱智慧的过程。

什么是价值投资的“至善”呢?就是在上一篇文章《价值投资是一项事业》中详细说明过的价值投资的第一原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那如何发挥价值投资的“至善”呢?就是一个字,“止”!

image.png

止,在字面意思上,有停留、放弃、静止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专注于能力圈;善于取舍,保持安全边际;无论市场先生如何闹,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克服懒得动脑和恐惧焦虑的不良习惯。

价值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是能力圈,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这么几个要点。但是不管要处理多少关系,只要记住“往内求”这个总心法,你的思路就会更加澄澈通透。

稻盛和夫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其88岁人生,那就是“心”。可见,500年前王阳明的大悟之后,已经指引、启迪、帮助了无数人,也难怪乎后人高呼“一生俯首拜阳明”。

学会了这套心法,对价值投资者来说,离阳明先生所倡导的终极人生修行,“致良知”,就又近一步了。

image.png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